如果你近期一直在關注行情圖表,就會知道加密貨幣市場有多麼動盪。比特幣(BTC)和以太坊(ETH)的價格大幅波動——一週創下新高,下一週又急劇下跌。新聞頭條將原因歸咎於從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資金流動和宏觀經濟數據,到巨鯨拋售和全球風險情緒等各種因素。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加密貨幣一直都處於波動之中。每一次重大週期不僅有令人驚嘆的漲勢,也有突然而令人揪心的暴跌。在我看來,正是在那些突如其來的「閃崩」時刻,市場考驗著人們的信念。從歷史來看,人們恐慌拋售的時候往往也是耐心等待能帶來回報的時刻。
我並非在此提供金融投資建議。這些只是我對多年來觀察這個市場發展、成熟以及劇烈波動的個人思考。
為何加密貨幣的波動是正常的
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波動並非系統缺陷——而是其架構所固有的。
- 流動性比傳統市場更薄弱:與股票或債券相比,加密貨幣市場更年輕,也更淺薄。這意味著一筆大額訂單或者一系列的強制平倉,都可能更劇烈地影響價格。
- 全天候交易:沒有熔斷機制,也沒有「休市」。這導致價格持續波動,並為在傳統交易時間之外出現大幅波動留出了更多空間。
- 宏觀與監管衝擊:一隻ETF獲批、央行的一份聲明,或政治領袖的隻言片語,都可能引發巨大波瀾。
例如,2024年減半前後,比特幣的實際波動率飆升至60%以上。以太坊也曾連續數月波動率超過50%。這些水平遠超傳統資產,但這是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代價。換句話說,劇烈波動並非異常現象,而是這個市場的常態。
虧損的痛苦——以及復甦的模式
加密貨幣投資者對下跌再熟悉不過。比特幣在原本看漲的年份裡也經歷過數十次20%至30%的回調。以太坊則經歷了更慘烈的崩盤——在之前的週期中,其價值一度縮水超過80%,之後才反彈至新高。
歷史案例:
- 2013年:BTC下跌70%後恢復長期上漲。
- 2017-18年:BTC從峰值下跌85%。
- 2021-22年:BTC再次下跌70%後回升。
- 以太坊跌幅更深:2018年跌90%,2022年跌80%,但每次都在下一週期大幅上漲。
這些下跌在當時令人痛苦,但從歷史來看,它們只是更大增長弧線內的暫時階段。每個週期的低點都高於前一個週期的高點,這表明市場採用率和結構性需求一直在推動長期基礎上升。
為何恐慌拋售很少奏效
當市場突然暴跌時,人的本能反應是恐懼。但問題在於:加密貨幣漲幅最大的日子往往出現在最慘烈的拋售之後。
數據顯示,如果在一年中錯過比特幣表現最佳的10天,年回報率會大幅下降,甚至從正收益變為虧損。而那些最佳表現日幾乎總出現在波動期間。恐慌拋售不僅鎖定損失,還放棄反彈機會。
個人應對策略(非建議)
- 設定分配區間:預先決定核心持倉比例(如BTC/ETH),並設定上限,避免情緒化操作。
- 規劃加倉區域:提前標記「逢低買入」位(如從高點回調10%/20%/30%),避免猜測底部。
- 優先生存:控制倉位,確保能挺過暴跌。
- 接受雙向波動:下行波動的恐懼,正是上行收益的來源。
- 著眼長期:採用率持續深化(機構託管、ETF、Layer2等),波動只是長期趨勢中的噪音。
當前市場觀察
- BTC在10.8萬至11.7萬美元區間波動,10.7萬美元為關鍵支撐。
- ETH歷史跌幅更深,但風險偏好回升時反彈更強。以太坊ETF能否像比特幣ETF一樣吸納賣壓,值得關注。
波動是機遇
若視BTC/ETH為長期價值儲存和基礎技術,波動反而是累積機會。它淘汰弱手,將供應分配給長期持有者。這並非盲目抄底,而是提前準備、管理風險。
最後提醒
每次看到紅色蠟燭,我都提醒自己:這就是加密貨幣的特性。歷史表明,恐慌拋售者很少受益於後續上漲。沒人能預測短期走勢,但那些接受波動、保持紀律的人,往往能在下一輪上漲中屹立不倒。
波動是持有加密貨幣的代價,但以史為鑑,這代價值得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