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比率 (Leverage Ratio)
什麼是槓桿比率?
槓桿比率是指正股市場價格與購買一股正股所需權證市價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槓桿比率 = 正股股價 ÷ (權證價格 ÷ 認購比率)
槓桿比率可用來衡量「以小博大」的放大倍數。槓桿比率越高,投資者的潛在盈利越高,但同時可能承擔的虧損風險也越大。
槓桿比率反映的是直接買入正股或買入認購證來「控制」一股正股所需的資金比例。例如,若槓桿比率為10倍,意味著用買入一股正股的資金,可以買入10份權證。換句話說,投入權證的資金為1000元時,對應控制的股票價值為10000元。這反映了權證放大投資額的能力,但並不能直接反映權證與正股在市場中的實際漲跌比例(即投資收益的放大倍數)。若投資者僅以槓桿比率來評估權證的潛在回報,結果可能不準確。
槓桿比率的表現
認股證的吸引力在於能以較小資金博取較大回報。投資者只需投入少量資金,就有機會獲得與正股投資相似甚至更高的回報率。然而,許多投資者在選擇認股證時,容易混淆「槓桿比率」和「實際槓桿比率」,這兩者有何區別?投資時應關注哪一個?
要判斷是否混淆這兩個概念,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假設同一股票有兩隻認股證可供選擇,認股證A的槓桿比率為6.42倍,認股證B的槓桿比率為16.2倍。當正股價格上漲時,哪一隻認股證的漲幅更大?許多人可能會選擇B。但實際上,評估認股證的潛在漲幅應比較「實際槓桿比率」而非槓桿比率。由於問題中缺乏足夠資料,因此無法直接得出結論。
槓桿比率的計算公式:
槓桿比率 = 正股現貨價 ÷ (認股證價格 × 換股比率)
槓桿比率反映的是投資正股與投資認股證的成本比例。例如,若槓桿比率為10倍,僅表示投資認股證的成本是正股的十分之一,並不意味著正股上漲1%,認股證價格就會上漲10%。
以下兩隻認購證的到期日和引申波幅相同,但行使價不同。從表中可見,行使價較高的認購證價格通常較低,槓桿比率則較高。但如果投資者僅以槓桿比率來預測認股證的潛在漲幅,實際表現可能會令人失望。例如,當正股上漲1%時,槓桿比率為6.4倍的認股證A實際僅上漲4.2%(而非6.4%),而槓桿比率為16.2倍的認股證B實際僅上漲6%(而非16.2%)。
實際槓桿比率
要預測認股證的漲跌幅,應關注「實際槓桿比率」,其計算方式為:
實際槓桿比率 = 對沖值 × 槓桿比率
實際槓桿比率能幫助投資者了解,當正股價格變動1%時,認股證的理論價格會變動多少百分比。若投資者希望爭取更高回報,實際槓桿比率是更實用的參考指標。但需注意,實際槓桿比率的數據是基於假設其他因素(如引申波幅及市場因素)不變,且僅反映正股在短期內的價格變動對認股證的影響。因此,投資者不應認為提供10倍實際槓桿的認股證,其漲跌幅在任何時候都是正股的10倍。
最後提醒投資者,實際槓桿比率猶如一把雙刃劍——看對正股走勢時可獲更高利潤,但看錯時也會承受更大損失。因此,投資者不應只關注潛在回報,還需評估風險,以在風險與回報之間取得平衡。
槓桿比率的計算
多數投資者交易權證,是因為權證具有財務槓桿效應,能放大正股價格的波動,使投資者以較少資金獲得接近或超過正股的投資回報。
槓桿比率的計算公式為:
槓桿比率 = 標的證券價格 ÷ (權證價格 ÷ 行權比例)
槓桿比率反映的是投資權證與直接投資正股的成本比例。例如:
-
正股價格:10元
-
行權價:8.5元
-
認購權證價格:0.2元
-
行權比例:10:1(數值為0.1)
若投資者直接買入1手正股(100股),需花費1000元;若買入權證並控制相同數量(100股)的正股,則需買入100 × 10 = 1000份權證,成本為0.2 × 1000 = 200元。權證到期行權後,投資者可持有100股正股,因此槓桿比率 = 10 ÷ (0.2 ÷ 0.1) = 5倍,表示權證的初期成本僅為正股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見,投資者僅需投入五分之一的資金即可控制100股股票,因此槓桿比率也被稱為「控股比率」。
什麼是槓桿率?
槓桿率一般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高槓桿率意味著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機構可獲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但當市場逆轉時,也可能面臨收益大幅下降的風險。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採用槓桿經營模式。次貸危機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槓桿率通常為10-20倍,投資銀行的槓桿率則約為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