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現「負電價」 既然賣電「不賺錢」 為何電廠不願停機?

  • 2025-10-30


多地出現「負電價」 既然賣電「不賺錢」 為何電廠不願停機?

臨近今年國慶中秋長假之際,四川電力現貨市場在進入結算試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9月20日當天,省內電力現貨價格出現全天負電價,出清最高價格為-34.8787元/兆瓦時(即-0.034元/度),最低價格為-50元/兆瓦時(即-0.05元/度),引發各界熱議。

此前負電價已在山東、浙江、內蒙古等多地發生,它是如何產生的?會如何影響電廠收益?明知電價為負,發電企業為何選擇不停機繼續發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採訪了多位發電企業、能源專家和高校學者,試圖還原負電價背後的真相。

我國各地電力現貨市場都會設置交易限價,多數省份最低限價為0元/度。部分允許價格為負的地區如山東、內蒙古,此前就曾出現過負電價,這通常發生在電力供應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

每經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來,國內電力市場的負電價現象從零星出現到逐漸增多,並呈現「從單點到多省、從短時到長時」的趨勢。

2019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在國內首次出現負電價——-0.04元/度的出清價格;2023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出現連續21小時負電價;2024年「五一」期間,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出現連續22小時負電價。

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郭鴻業接受每經記者書面採訪時透露,截至2024年,山東日前市場(電力現貨市場中的主要交易形式,以一天作為時間提前量組織市場)和實時市場出現負電價的時間佔比分別約為11%和14%。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