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變化與國際資本流動有什麼關係?
匯率的異常波動常常與國際資本流動有著必然聯繫,它會導致工業生產和宏觀經濟發展出現不必要的波動,因此,穩定匯率有助於穩定國民經濟和物價。
現今國際資本跨國界的流動不但規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為障礙很小。
工業國家從70年代末開始放寬金融方面的規章條例,進一步為國際資本流動提供了方便。
在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的最直接結果就是外匯市場的價格浮動。如果大批資本流入德國,則德國馬克在外匯市場的匯價就會上升;而如果大批資本流出美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價必然下降。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們都預期某一國貨幣的匯率會上升,資本就勢必會流向該國。
資本流動與外匯市場變化的相關性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產業配置和物價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國家的資本大量外流,導致本國貨幣匯價下跌時,或者當人們預計本國貨幣的匯價會下跌,導致資本外流時,這個國家的產業配置和物價必然出現有利於那些與對外貿易有聯繫的產業的變動。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從對外貿易角度來看,可分為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和無法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兩種。前者如製造業,生產的產品可出口和進口;後者如某些服務業,生產和消費必須在當地進行。當資本流出、貨幣貶值時,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部門的物價就會上升,如果這一部門工資的上漲速度不是同步的話,追加這一部門的生產就會變得有利可圖,出口因此也會增加。但從國內的產業結構來看,資本就會從非貿易產業流向貿易產業。如果這是一種長期現象,該國的國民經濟比例就可能失調。因此,工業國家和中央銀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國貨幣的匯價長期偏離它認為的均衡價格的。這是中央銀行在本國貨幣持續疲軟或過分堅挺時直接干預市場的原因之一。
資本流動與外匯市場變化的相關性對國民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在於,大量資本流出會造成本國生產資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資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壓力,影響長期資本投資。美國從80年代初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美元匯價逐步上漲,而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聯儲會)在1981年和1982年間對外匯市場又徹底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西歐國家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在歐洲貨幣的匯率不斷下跌時,被迫經常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並一再要求美國的聯儲會協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