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商業和運營模式輸出
陳緯衡: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關係發生了顯著變化。顯然,雙方貿易聯繫日益緊密。東盟已有效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區域出口市場。2024年,中國約16%的出口流向東盟,略高於對美出口(14%)的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電子產品領域曾長期對東盟存在貿易逆差,但近年已轉變為持續擴大的貿易順差,這既印證了中國在該領域生產主導地位的提升,也反映出其產能正向其他市場轉移。東盟正成為中國企業日益重要的製造夥伴、投資目的地及市場,不僅體現在製造業領域,更延伸至數字經濟與娛樂產業——如電子商務和移動遊戲領域,中國企業成功將本土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輸出至東盟市場。
陳緯衡:2018-2020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與東盟的經濟紐帶持續強化。基於雙邊進出口額的穩步增長,這些貿易聯繫展現出強韌性。然而,當貿易摩擦升級不僅針對中國,更波及與中國存在多維聯繫的其他經濟體時,這種紐帶可能面臨風險。
例如美國正施壓越南對轉運自中國的貨物加徵關稅,這確實是兩國貿易關係中龐大而關鍵的環節。但全球供應鏈錯綜複雜,產品往往多次跨境流通並經歷多重增值環節,使得關稅實施面臨實際操作難題。此外,美國已開始將目光轉向第三方國家。儘管除越南外的東南亞國家目前基本未受波及,但若根據美國《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的現有所謂「對等」關稅遭法律推翻,且美國政府尋求其他手段施壓貿易問題或俄羅斯石油採購問題時,未來加劇此類壓力並不令人意外。
企業可通過合理升級區域供應鏈實現多元化與韌性建設來應對這些不確定性。亞洲各國經濟體為製造商提供不同類型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在關稅不確定性下仍將保持。但鑑於貿易緊張局勢持續高企的陰影,應考慮研究在其他發達經濟體設廠生產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