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耗材全國統一“身份證”!創新產品開設臨時性賦碼通道
9月12日晚間,國家醫保局開展醫保醫用耗材分類規則解讀活動,邀請多位專家聚焦7類醫保醫用耗材,針對其分類優化工作展開專項解讀,以便企業能更清晰地理解分類規則細節,有效打通規則落地的“最後一公里”。
長期以來,醫用耗材產品命名缺乏統一標準,企業自主命名空間較大,致使市場上出現部分不同規格、不同功能的產品共用同一名稱(異物同名),而部分本質相同的產品卻擁有多個名稱(同物異名)的現象,為醫保的精準支付和基金監管,以及醫療機構的耗材招標採購增添了難度。
由此,構建形成規範統一的醫保通用名標準體系,將功能相近、臨床價值差異不大的耗材合併同類項,合理確定醫保通用名,對推動建立健全醫用耗材醫保准入制度,助力醫保支付更加科學、精細、高效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醫保醫用耗材分類工作難度極高,其規格型號繁雜、產品品類豐富,且涉及的生產經營企業數量眾多,所以一度成為醫保信息業務編碼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國家醫保局大數據中心副主任趙秀竹在解讀會上表示。
《科創板日報》記者從解讀會上了解,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國家醫保局以“建庫有依據,內容有分類,數據有標準”,首先著手建立了醫保醫用耗材信息數據庫。
“優化調整後的分類體系,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各類耗材的功能模式與功能特徵,有效破解了產品識別難、區分難、管理難等問題,進一步提升了醫保管理的精細化、規範化與科學化水平。” 趙秀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