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資本市場政策對科技領域的傾斜力度持續加碼。從頂層設計到資源配置,政策始終圍繞「支持新生產力發展」這一核心,推動大模型、機器人、智能汽車等前沿領域突破。中美科技博弈的升級,反而成為國產創新的「催化劑」——華為昇騰性能逼近國際領先水平,國產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打破海外壟斷,比亞迪電動平台技術反向輸出國際巨頭……中國科技正從「跟隨者」加速向「引領者」蛻變。
這種「壓力——響應——突破」的創新範式,不斷結出豐碩果實:科大訊飛大模型核心能力超越國際同類產品,智能汽車產業鏈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政策的持續澆灌,讓產業資源不斷向科技領域集聚,形成「政策利好→技術突破→市場擴張」的正向循環。可以預見,隨著算力國產化、AI 應用落地、機器人場景滲透,中國科技企業對標美股巨頭的估值與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增長空間不可限量。
9 月 6 日夜間,美國公布 8 月非農就業數據,僅增長 2.2 萬人,遠不及市場預期的 7.5 萬人。數據確認美國勞動力市場顯著降溫,不僅鞏固了 9 月降息預期,還可能使聯準會考慮更激進的寬鬆步伐(如 50 個基點)。這會導致美債收益率下行,美元走弱,全球流動性環境預期轉向寬鬆。
港股市場來看,港股短期融資成本已從高點回落,隔夜 Hibor 在 9/1 攀升至今年以來最高水平後,上週已下跌 158 個基點,創今年 5 月以來的最大單週跌幅。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聯準會或降息、美國金融去監管、國債久期調整等多重因素助力下,美元指數有進一步下行空間,意味著全球金融條件改善。在此基礎上,亞洲貨幣尤其是人民幣有進一步升值的空間,提高港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