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入股英特爾的背景
8月,美國政府宣布透過《芯片法案》向英特爾注資,獲得其10%的非投票股份。這一舉措旨在支持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本土化,減少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英特爾作為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支柱企業,近年因錯過移動芯片和GPU市場的熱潮,股價表現低迷,市值較2020年峰值縮水近60%。
政府此舉不僅是財務支持,更是一種戰略布局。特朗普強調,這筆投資並非簡單補貼,而是以低價購股的形式,確保納稅人利益。英特爾股份交易價格約為24美元,而政府購股價格顯著低於市場價,顯示出談判中的商業智慧。
-
市場反應與爭議
市場對政府入股英特爾的反應出乎意料地積極,英特爾股價在消息公布後上漲近8%。投資者認為,政府的背書降低了英特爾的破產風險,形同「兜底」。然而,政府持股也引發了爭議。批評者擔憂,這可能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甚至為未來腐敗埋下隱患。歷史上,政府控股企業在某些國家常被用作政治工具,損害市場效率。 -
工業政策的未來方向
英特爾投資只是美國工業政策轉型的開端。近年來,美國通過《芯片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加大對關鍵行業的支持,包括稀土、鋼鐵和半導體等。政府明確將國家安全置於經濟效益之上,這一趨勢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擴展,覆蓋更多戰略產業。然而,市場化經濟中的政府干預需謹慎平衡,以避免扭曲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