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
「8·11匯改」以來,央行不斷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十年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彈性明顯增加,更好地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平衡自動穩定器作用。與此同時,監管層不斷豐富匯市調控工具箱,有效遏制人民幣匯率超調風險,引導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這對有效抵禦各類外部衝擊、守住金融安全底線具有重要意義。
從最新情況看,今年5月份央行發佈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強為7.1688元,最弱為7.1891元,57個交易日中28個交易日升值、29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升值幅度為0.26%(183點),最大單日貶值幅度為0.08%(57點)。人民幣對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浮動。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上年末升值0.14%、貶值3.5%、貶值2.6%、貶值4.4%。
王有鑫表示,「8·11匯改」以來,匯率彈性顯著增強,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化。此次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擺脫單邊升貶值預期。匯率彈性增強避免了匯率超調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同時,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提升。人民幣匯率調整更貼近真實市場需求,能夠及時反映國內經濟基本面變化,受美元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減弱。
「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急劇變化、全球匯市劇烈波動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韌性超出市場普遍預期,在對美元小幅升值的同時,CFETS等三大一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基本穩定。」王青分析,其中,國內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重要的內在支撐,短期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繼續處於穩中偏強狀態。未來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適度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及時釋放升值、貶值壓力,更為充分地發揮其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