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經濟學

  • 2025-07-31

過剩經濟學

一般經濟學理論將宏觀經濟目標聚焦於如何用有限資源生產更多產品,尤其是低收入國家如何積累資本、提升生產力,這成為其宏觀經濟的核心課題。然而,這些理論很少提及產品的分配問題,未考慮投資對分配的影響、分配對生產的影響,以及分配對投資的影響,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甚至完全錯誤。

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即使社會對商品需求旺盛,但生產能力不足,實際產出受總供給能力制約,由總供給決定;當生產力發展到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時,實際產出則由總需求決定。凱恩斯在《通論》中引用霍布森教授的觀點:「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正常情況下是消費制約生產,而非生產制約消費。」

因此,經濟學應劃分為兩部分:由總供給決定實際產能的「匱乏經濟學」和由總需求決定實際產能的「過剩經濟學」。索洛曾表示:「我當時對有效需求問題關注不足。換言之,均衡增長理論亟需——至今仍需要——一種偏離均衡增長的理論。」

概念

    所謂「過剩經濟學」,就是研究在富人「飯已吃飽、錢已賺盡」而窮人「飯沒吃飽、錢已花光」的條件下的經濟規律。「過剩經濟學」的目標是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

       在商品相對過剩的情況下,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既非生產力不足,也非資源匱乏,而是:1. 富人的消費無法繼續增長,窮人難以通過向富人出售勞動力來獲取資本(莊稼地裡種不出電視機。富人一頓只吃一碗飯,用大米換電視機的可能性有限且越來越小);2. 窮人的錢已被榨取殆盡,導致富人的投資也無法增長。富人進行大規模建設本是窮人改善生活的機會,但富人投資是為了盈利,當窮人喪失消費能力時,富人無利可圖,便停止投資。

       研究「過剩經濟學」最著名的是凱恩斯,但在他之前還有馬爾薩斯、霍布森、西斯蒙第等人。與凱恩斯同時代的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其動態經濟學理論比凱恩斯的理論更為完善。

     「過剩經濟學」的核心前提是市場不完全競爭(即壟斷)和非充分就業。凱恩斯稱之為「低於充分就業的均衡」,而卡萊茨基則用價格P減去邊際成本MC,再除以價格P來衡量壟斷程度(u=(P-MC)/P)。

過剩經濟學的第一定律是凱恩斯定律:需求會自動創造供給。
總體而言,過剩經濟學是研究市場經濟中過剩經濟現象及其特徵、規律,以及政府和企業應對策略的科學。過剩經濟現象只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且是市場經濟的普遍形態。因此,過剩經濟學本質上是研究市場經濟中最普遍經濟現象的科學。其研究對象包含兩個客體:一般客體(即市場經濟現象)和特殊客體(即過剩經濟現象)。過剩經濟學是在市場經濟這一一般客體中側重研究過剩經濟的科學。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