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消費者和投資者至關重要

  • 2025-07-18


區分消費者和投資者至關重要


我在金融行業從業十多年,最初在銀行、支付機構和貸款公司工作,這些還算是正常的行業。但後來進入投資諮詢(投顧)行業後,發現這完全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這些公司很難做大,而且永遠在生存與死亡的循環中掙扎。

我反思了很多年,也思考過這個行業的優秀商業模式(例如透過模擬盤為客戶提供交易參考服務),但始終沒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直到今天早上,我突然想通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區別,這才豁然開朗。

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分工的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因此,生產者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本質,是為了讓消費者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更高效的生活與工作效率。

於是,我們看到產品越來越簡單,消費者使用越來越方便,最好能做成「傻瓜式」的產品——消費者一看外觀就知道怎麼用,頂多看看簡易說明書就能上手,複雜一點的可能需要詳細閱讀說明書。

服務也是如此。以上海租房為例,我發現以前租房要付給中介35%的手續費,後來降到30%,最近一次租房是二房東帶看的,只收了不超過200元的紅包。

我還注意到一個微小但重要的變化:以前租房合約都是從簽約當天開始計算租期,但現在房東會考慮租客搬家或上家租約到期的情況,甚至免掉3-5天,乃至7天的租金。這種越來越人性化的服務,正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但股票投資似乎完全不同。

如果按照實業思維,讓股票投資變得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客戶今天買入某個代碼,明天就翻倍或漲停,這聽起來似乎是對的。

但現實並非如此。如果投顧公司真有這種本事,他們還需要開公司賺客戶的錢嗎?這個常識,被一位保潔阿姨一語道破:「你們老闆真要能幫別人炒股賺錢,何必辛辛苦苦招幾百號人?自己悄悄發財不好嗎?」

根據十多年的投資和工作經驗,我發現投資賺錢非常困難,而且極其反人性。因此,比服務投資者更重要的是,篩選出那些真正願意學習、願意迎難而上的投資者。

例如,許多機構已經找到這類投資者:雪球和股吧提供交流平台,萬得、東方財富和蘿蔔投研提供券商研報和數據服務。至於那些虧了很多錢卻不願學習的投資者,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最近網路流行一句話:「放棄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回到「讓投資變簡單」的話題,上面提到的「簡單化」絕不是簡化成「推薦一個代碼」就能實現的。現實中,投資行業通過專業分工來實現「化難為簡」:

  • 賣方(券商):設有首席經濟學家、行業研究員、分析師、投資顧問和銷售顧問等職位。

  • 買方(基金公司):設有首席經濟學家、投資總監、風控總監、基金經理、行業研究員、交易員,以及近年新興的「基金投顧」(現在市場上的基金超過1萬隻,這個職位很有必要)。

這一系列職業分工,都是為了把極其複雜的投資過程分解成各個環節,通過「過程專業化」最終實現「結果專業化」,讓整體投資「化難為簡」。這絕非很多人幻想的那種「靠一個代碼就能簡單賺錢」的方式。

所以,當你理解了投資行業真正的「化難為簡」過程後,你會怎麼想?專業機構需要配備大量崗位來實現專業化,而普通投資者若無法融會貫通首席經濟學家、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和風控總監的專業知識,就很難簡單地靠投資賺錢。


回到最初的話題:你準備做一位消費者,還是一位投資者?

  • 如果做消費者,你只需要越來越「懶」:

    • 想要保底回報?有存款、大額存單。

    • 想要低風險高收益?有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甚至「固收+」這類創新產品。

    • 想要更高回報?有指數基金、指數增強產品,但需承擔更高風險。

    • 如果還不滿足,請反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本金虧完能接受嗎?

      2. 能找到下一個巴菲特嗎?

      3. 躺著賺超額收益,自己配嗎?

    金融機構會透過風險測評,幫助這類投資者更了解自己。

  • 如果做投資者,你的目標是從資金量不大的個人投資者,逐步成長為產業資本。國外的巴菲特、國內的劉益謙,都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成為投資者,你需要像老闆一樣奮鬥:多觀察、多學習、多思考、敢冒險、能洞察創新,並快速組織資源抓住商機。這個過程與消費者相反,需要的是勤奮和持續付出。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消費者無需努力,生產者會提供越來越好的服務;而投資者必須持續努力,像老闆一樣奮鬥,最終實現認知變現。你有沒有發現?投資者本質上是生產者,因為他們是公司股東,是企業的老闆。

當我區分了消費者和投資者後,過去多年的投資困惑,瞬間清晰了許多。文章最後,請問各位:你準備做一位消費者,還是一位投資者?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