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森的「創新之路」

  • 2025-07-18

 

大衛·斯文森(David F. Swensen),被譽為「真正偉大的投資者」,從1985年到2020年,他帶領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從13億美元增長到312億美元,增長了22倍之多。

斯文森開創了備受推崇的資產配置耶魯模式,那麼他的模式對普通投資者有何借鑒意義?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斯文森的「創新之路」。

多元化資產配置

在上世紀80年代,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一直是按照「60%股票+40%債券」的經典模式進行資產配置。1985年斯文森接手管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後,他花費了大量時間評估不同的資產組合模式和投資戰略,想要重新構建資產配置組合。

斯文森為什麼想要改變原本經典的資產配置模式呢?

原因在於他提倡的多元化資產配置思路。在其著作《機構投資者的創新之路》一書中,他反覆強調了多元化對於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當時,斯文森和他的助手發現,「60/40」的配置模式幾乎成為當時大學捐贈基金資產配置的「金科玉律」。但很少有人思考過,這種「千篇一律」的組合模式對大學捐贈基金來說是否是最合適的。

一般來說,大學捐贈基金期限很長,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高。經過大量的分析,斯文森決定把股權、不動產等另類資產納入投資範圍,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構建了更多元的資產配置組合,並逐漸形成了備受推崇的「耶魯模式」,後來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紛紛效仿。

加入另類資產的魅力

另類資產是相對於股票、債券、貨幣和期貨等傳統資產來說的,常見的另類資產包括大宗商品、房地產、基礎設施、外匯、股權等。

斯文森認為,對於大學捐贈基金一類的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股權類資產是保持投資組合長期活力的重要基礎,但同時還要分散投資,控制投資比例。通過構建限制風險資產比例的多元組合,就有可能在最差的市場環境中承受市場的大幅波動。

因此,在他構建的組合中,資產類別非常豐富,不僅包括現金、債券、美國股票等,還包括大量的海外股票、槓桿收購、不動產、風險資本,甚至有不少比例的自然資源資產等。如此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使得任何單一資產的波動對整個組合來說,影響都較為有限。

長期來看,正是因為在組合中納入了風險資本、不動產和海外股票等多元化的資產,使得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實現了更好的長期投資回報。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