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繫辭》有言:「《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地萬物,看似寂靜無為,實則蘊藏感應之機。人一旦有所「感」,便能「通」曉萬物之理。在數智時代,人類情緒——這一最原始、最本真的「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捕捉、封裝、定價與流通,演變為一種全新類別的「資產」。這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一場精神的顯形:情緒,作為人之所「感」,正通過數字技術「遂通」價值之「故」。
從加密藝術的數字圖騰,到粉絲經濟的集體狂熱,情緒資本化已非未來圖景,而是當下現實。它不再依附於傳統物質載體,而是以代碼為媒、共識為基,在全球數字場域中流動、增值。未來資產的價值將不僅取決於其財務屬性,更在於其與社會情緒、文化共識的聯結強度。個體的情感波動,透過網路被放大、連接、共振,最終貫通為一種可被廣泛識別、認可與交易的價值形態。
一、情緒具象化的數字資產
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催化下,那些曾潛藏於內心的情緒,找到了「感而通之」的物質化路徑。一系列數字項目清晰勾勒出情緒如何從私人體驗躍升為公共資產。
Cryptopunks:身份認同之「感」與加密部落之「通」。這些低像素頭像,其價值遠超圖像本身。它們是數字原野上的新「圖騰」,承載著加密世界的歸屬感、歷史敘事權與反叛精神。擁有一個Cryptopunk,即是擁有一個身份徽章,是向全球社群宣告:「我感於此,我屬於此。」
NBA Top Shot:集體記憶之「感」與社群共鳴之「通」。它將體育賽場上的狂喜瞬間——絕殺、逆轉、封蓋——封裝為可擁有的數字時刻。球迷對球隊、球星的情感投入,透過這種數字化「紀念品」,找到了全新的寄託與流通方式。
粉絲代幣:參與歸屬之「感」與金融權益之「通」。如巴黎聖日耳曼等俱樂部發行的粉絲代幣,將粉絲的支持與歸屬感轉化為具體的投票權與獨家內容獲取權。貝萊德在其數字資產研究報告中強調,「社群共識與參與感正成為新型權益類資產的核心價值支撐。」
從加密貓到「人生」系列概念,情緒資產化的路徑不斷拓展,身份認同、社群歸屬、歷史敘事、文化符號等情感能量,一旦被數字形式「感」發,便能突破個體界限,在網路中「通」達彼此,凝結為共識性價值。
二、加密資產情緒價值分析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是敘事經濟學的奠基人。他認為,流行的敘事是驅動經濟事件(包括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力量。在數字資產領域,諸如「去中心化金融革命」、「數字黃金」等敘事,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情緒,從而決定了資產價格,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傳統的基本面分析。他的理論為解釋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巨幅波動提供了完美的框架。
杜克大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尼古拉斯·科爾斯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貢獻者,他研究了心理偏見(如過度自信、從眾心理、損失厭惡)如何導致市場出現非理性繁榮和恐慌。這些偏見在7x24小時交易、缺乏監管、信息高度不對稱的加密貨幣市場中被極度放大,使得情緒成為價格短期乃至中期走勢的核心驅動力。
Messari 創始人(前股票研究分析師)亞歷克斯·弗萊斯曼 & 泰勒·科斯雖然不是傳統學術界的學者,但其分析框架在加密領域極具影響力,他們提出了「情緒機器」的概念,認為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網絡,其價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作為「全球、去中心化的信念/情緒協調系統」的能力。價格不僅是價值的反映,更是群體信念和情緒的 thermometer。
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傳統的國際金融組織通常對加密貨幣持謹慎或批評態度,他們多次在報告中都認為加密貨幣價格主要由投機情緒驅動,而非基本經濟用途。他們將其視為一個檢驗行為金融學和市場非理性的「完美實驗室」,並警告其價格波動對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
三、情緒價值影響加密資產定價的技術原因
雖然上述分析多是針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但不可否認的是,區塊鏈與數字技術確實為情緒的「感而遂通」實施了一場「降維打擊」,極大降低了資產化門檻,推動其步入平民化時代。
確權與唯一性奠定感通之基石。NFT為任何數字物品提供不可篡改的身份證明,使情緒「感」有所依。
創造與分發的邊際成本趨零拓寬感通之源泉。任何人都可將瞬間靈感、紀念時刻所引發的情緒,快速封裝為資產,打破傳統精英化的創造壁壘。
全球流動性市場實現感通之極致。基於區塊鏈的交易平台提供全球性、全天候的市場,情緒的「變現」路徑被極度縮短。
可組合性昇華感通之維度。情緒資產可與DeFi、社交、遊戲等協議組合,衍生出質押、借貸、碎片化所有權等複雜應用。貝萊德在2024年科技投資展望中提出,「資產的可組合性與情緒附著能力,將成為下一代數字生態的關鍵指標。」
區塊鏈技術讓我們正步入一個「萬人皆可感,萬感皆可通」的時代。任何能引發社群共鳴的情緒,都可能被迅速捕獲,置於全球市場中等待價值的「通」達。
四、數智時代情緒價值或成資產定價邏輯
在數智時代,隨著技術日益發展,情緒作為資產的價值,將不僅限於可交易性,可能更將躍升為驅動創新的核心引擎與價值評估的關鍵尺度。
情緒價值成為核心度量衡。我們正邁向「共情經濟」時代。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將越來越由其激發積極情緒、滿足情感需求的能力來衡量。情緒從經濟的邊緣走向中心。
情感交互質量決定協作深度。在AI大量替代標準化工作的背景下,人類的創造力、情感洞察力與共情能力成為比較優勢。貝萊德在Future of Humanity系列研報中寫道,「在自動化洪流中,人類情感與共情能力是最後的稀缺資源,也是未來資產定價的『情感折現率』。」
情緒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資料。能夠精準識別、理解人類情緒的AI系統,其訓練依賴於海量、高質量的情感數據。這些數據集本身即為寶貴資產,是開發更自然人機交互的基石。
《周易》所揭示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在今日以全新、物質化的方式呈現。個體的情感波瀾,透過數字網絡的「感」應與「通」達,匯聚成全球價值圖譜中不可或缺的座標。在AI重塑一切的時代,情緒——人類最古老、最本質的特質——非但不會貶值,反而將因其不可自動化替代的創造力、連接力與共情力,成為我們最珍貴的資本。
情緒資產化的時代,剛剛啟幕。它邀請我們重新審視內心的每一次波動,珍視每一次共鳴。因為在那看似虛無縹緲的「感」之中,正蘊藏著能夠「通」達未來、定義未來的巨大財富與無限可能。天下之心,感而遂通;未來之富,藏於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