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特稿:幣安勁敵——一文讀懂 Hyperliquid 如何成功搶佔市場份額

  • 2025-10-20

 

由少數工程師團隊打造的匿名去中心化交易所Hyperliquid,在短短兩年間已吸引重量級投資者並實現千億級交易量。該平台專注於永續合約交易,永續合約是一種無到期日的合約,佔據加密貨幣投機市場主導地位,月交易量超6萬億美元。

雖與行業龍頭幣安規模懸殊,但Hyperliquid已在部分領域超越Coinbase,並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確立競爭優勢。

其發展已使其成為加密蠻荒世界的焦點。支持者盛讚其速度與透明度,但也使其成為上週市場暴跌事件的中心,該平台交易者當時承受了100億美元的損失。

Hyperliquid仍核心小圈子主導,引發支持者對其去中心化程度的質疑。對Paradigm、Pantera Capital等支持機構而言,這既是對數位金融未來的押注,也警示著該行業大部分活動仍游離於正式監管體系之外。

今年稍早時,在Coinbase舉辦的產業高峰會上,貝萊德、Coatue高管與加密界人士共商發展大計時,Jump Trading總裁戴夫·奧爾森特別指出Hyperliquid是幣安「首個重量級競爭對手」。

Hyperliquid究竟有何特質?為何能吸引波士頓聯儲前主席埃里克·羅森格倫加入其生態關聯的納斯達克上市基金董事會,並成功搶佔市場份額?

本質上,這是一個由新加坡Hyperliquid實驗室約15人團隊營運的極簡交易平台。該平台前端按業界慣例屏蔽美國用戶,但任何人都可在其底層區塊鏈上進行交易。免身份驗證機制是其核心吸引力,重現了早期採用類似模式的快速增長交易所,這往往迅速引發監管關注。

加密風險建模公司Gauntlet創辦人塔倫·奇特拉指出:「增長率最高的往往是最新興或最不成熟的市場,因為現有市場參與者大多不理解其存在邏輯。」

Hyperliquid由Jeff Yan與化名「iliensinc」的聯合創辦人共同創立。曾任職Hudson River Trading的Jeff Yan此前營運過加密交易平台Chameleon Trading,後轉而建構追求極致速度的交易系統,大多游離於傳統監管之外。

但僅靠速度無法確保生存,真正的考驗在於流動性。 dYdX、GMX等平台曾依賴代幣激勵吸引做市商,獎勵枯竭時模型便顯脆弱。 Hyperliquid的解決方案是推出Hyperliquid做市商機制,即用戶存款作為平台資金池,演算法持續發布買賣報價,確保每筆交易都有對手方。目前該系統資金規模已突破5億美元。

做市商Wintermute演算法交易員費利克斯·布赫特表示:「沒有用戶就沒有做市商,缺乏流動性也吸引不了用戶。而Hyperliquid成功破解了這個雞生蛋難題,其推出的HLP資金池能為任何市場提供報價。」

(註:Atlas Merchant Capital創始合夥人兼首席投資官David Schamis在《彭博加密》節目中,與Tim Stenovec和Scarlet Fu探討了Hyperliquid交易所發行HYPE代幣的8.88億美元新協議。)

部分加密專家指出潛在利益衝突:該協議的HLP機制可在某些交易中充當對手方。前Coinbase高管維沙爾·古普塔表示:「營運交易所應制定規則、擔任裁判,而非親自下場交易,因為無人能確保規則執行的公正性。」

支持者辯稱,與過往問題交易所不同,HLP的每筆交易均即時鏈上記錄形成可審計軌跡,這構成其與傳統平台的核心差異。隨著平台成熟及大型外部做市商入駐,HLP交易佔比已呈下降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多數競爭對手不同,HLP的程式碼尚未經過公開的第三方審計。

Hyperliquid實驗室發言人表示:「與中心化交易所不同,透明度是Hyperliquid與生俱來的特質。每筆交易、清算及驗證行為皆可即時驗證,且平台從不託管用戶資金。」

在週末市場拋售中,HLP機制引發關注。公開數據顯示,當平台大額交易者蒙受損失時,該資金池反獲約4000萬美元收益。此次暴跌還觸發了加密交易所標配的自動減倉機制,當緩衝資金耗盡時,系統將平減獲利頭寸以吸收潰敗流量。

換句話講,Hyperliquid透過用贏家的錢彌補輸家來減少自身損失,甚至獲利4000萬美金。

Gauntlet公司奇特拉等分析師指出,Hyperliquid的ADL規則具有教科書式的激進特質,這或是助推HLP獲利的因素之一。

上週暴跌後,Jeff Yan在X平台發文強調HLP是「不篩選獲利清算機會的中性清算方」,並解釋Hyperliquid清算規模看似龐大,實因數據「完全上鏈」,而中心化交易所常低報清算量。

若將HLP比作引擎,驗證節點則是控制中心。 Hyperliquid僅有約24個驗證節點,與以太坊超百萬節點網路形成鮮明對比。批評者指其權力過於集中,Hyper基金會掌控近三分之二質押的HYPE原生代幣,對驗證節點決策和治理具有顯著影響力,儘管在近期部分決議中其節點選擇棄權以遵從社群共識。

區塊鏈驗證公司Chorus One研究主管卡姆·本布里克指出:「掌控超過三分之二的質押代幣,意味著能在鏈上為所欲為。」

這種權力矛盾在所謂的「JELLY事件」中凸顯:當時對非流動性代幣的大額押注威脅HLP償付能力,驗證節點投票決定清算該交易,基金會動用自有資金補償受影響用戶。

此刻的Hyperliquid如同實施幹預的市場營運方,恰似傳統交易所回滾交易。 Jeff Yan當時稱此為「極端情境」,需要當時16個驗證節點立即行動保護用戶。

Hyperliquid的財務結構將大部分交易費用於回購HYPE代幣,形成交易量推升幣價的飛輪效應。使用平台費用進行HYPE代幣回購的援助基金,目前資金規模已超14億美元。支持者盛讚其為成長引擎,批評者則警告回購通常僅能短期推升幣價。

資深加密投資者聖地亞哥·羅埃爾·桑托斯指出,代幣回購具有「高度反身性」,需依賴持續成長的交易量維持,唯有在Hyperliquid不斷超越大型競爭對手時該模式才可持續。

Hyperliquid以創新為榮,透過發行與平台成長深度綁定的代幣激勵用戶參與和流動性模式卻略顯傳統。儘管Hyperliquid採用透明鏈上操作,但此前諸多平台已印證,當技術需求淪為對脆弱獎勵協議的貪婪時,危機便接踵而至。

市場熱情仍持續高漲。 Paradigm斥資8.88億美元支持納斯達克上市基金持有HYPE,使傳統投資者無需直接交易即可參與。

(註:此上市基金董事會成員包括羅森格倫)

據DefiLlama數據,目前超100個專案基於Hyperliquid開發生態,其規模已可比肩BNB Chain或Solana。

Atlas Merchant Capital聯合創辦人大衛·沙米斯表示:「它既是Coinbase式的交易所,又是以太坊般的Layer-1區塊鏈,二者融合於同一系統。」將擔任該基金CEO的他還透露,「平台以不足15名全職員工規模,已實現超10億美元的年化自由現金流」。

本週Hyperliquid升級後,資深用戶可在幾分鐘內建立永續期貨市場,無需上市委員會審批。建立者需質押價值數百萬美元的HYPE作為抵押,驗證節點發現濫用行為可罰沒質押金。

這是權益證明區塊鏈的常見風控機制,可能催生新代幣或波動率追蹤產品的交易市場。本質上,Hyperliquid不僅向交易者開放市場,更允許他們自主建構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代表 ChainCatcher 觀點,文中的觀點、數據及結論均代表原作者或受訪者個人立場,編譯方保持中立態度且不為其準確性背書。不構成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或指導,讀者應基於獨立判斷審慎使用。本編譯行為僅限於知識分享目的,請讀者嚴格遵守所在地區法律法規,不參與任何非法金融行為。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