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池詳解

  • 2025-07-14

 

什麼是礦池?

但硬體性能再出色,也無法解決一切問題。即便運行多部高性能的專用集成電路(ASIC),也不過是比特幣挖礦大軍中的「滄海一粟」。即使重金打造硬體設備,耗費巨大電力,挖出新區塊的概率依然非常渺茫,也無法保證何時獲得區塊獎勵,或許根本就是顆粒無收。如果您想要的是持續獲得收入,那麼進入礦池或許運氣會更好一些。

假設您和其他9位參與者分別擁有全網0.1%的哈希算力,這意味著您有望從平均每1000個區塊中挖出1個區塊。據估計,每天挖出的區塊為144個,那麼您大約一個星期就能挖出1個區塊。根據自身的資金能力,以及在硬體和電力上的投資,這種「獨立挖礦」的方式或許是可行策略。

然而,如果收入不足以盈利呢?那麼您可以和上面說的9位礦工通力合作。所有人的哈希算力相加,就擁有了全網1%的哈希率。如此一來,機會提升到「百里挑一」,每天就能挖出1到2個新區塊。然後,合作礦工平分所得獎勵。

簡而言之,我們剛才描述的就是一種「礦池」。礦池為礦工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

礦池的運行機制

礦池一般通過協調員組織礦工挖礦。協調員監督礦工使用不同的數值尋找隨機數,確保其不會將哈希算力空耗在創建相同的區塊上。協調員還負責為參與的礦工分發獎勵並支付費用。目前,有多種不同方式可以計算每位礦工的工作量及相應的獎勵。

Pay-Per-Share (PPS)礦池

Pay-Per-Share (PPS)是最常見的獎勵分配機制。在這種機制中,礦工提交的每個「份額」(share)都對應固定金額的獎勵。

「份額」用於記錄礦工貢獻的哈希算力。每個「份額」對應的報酬相對較低,但會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加。請注意,這裡的「份額」並不是網絡中的有效哈希值,而只是符合礦池所設置匹配條件的哈希值。

在PPS機制中,無論礦池是否產出區塊,礦工都能獲得獎勵。然而,礦池運營者需要承擔風險,因此會收取一定費用。這筆費用可以提前向礦工收取,也可從後續的區塊獎勵中扣除。

Pay-Per-Last-N-Shares (PPLNS)礦池

Pay-Per-Last-N-Shares (PPLNS)是另一種熱門的分配機制。與PPS不同,PPLNS只在礦池挖到新區塊時才獎勵礦工。礦池挖出新區塊後,該機制將核實此前所提交「份額」的N值(N值根據礦池情況而有所不同)。礦工提交的「份額」除以N,再乘以區塊獎勵,最後扣除礦池運營者的分成,即得到礦工的報酬。

我們舉例說明:如果當前區塊獎勵是12.5枚比特幣(假設沒有交易費用),運營者收取20%的服務費,礦工最終獲得10枚比特幣的獎勵。如果N為100萬,而礦工貢獻了5萬「份額」,則礦工的報酬為區塊獎勵的5%(也就是0.5枚比特幣)。

雖然市場中類似的機制層出不窮,但最常見的還是以上兩種。請注意,雖然我們一直在討論比特幣,但最熱門的Pow型加密貨幣都有礦池,典型示例包括:Zcash、門羅幣、古靈幣(Grin)和渡鴉幣(Ravencoin)等。

礦池是否會對去中心化造成威脅?

讀到這篇文章,讀者腦中也許會敲響警鐘。比特幣之所以強大,難道不是因為單一實體無法輕易掌控區塊鏈嗎?假設有人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哈希算力,情況又會如何?

這些問題值得探究。如果單一實體掌控了網絡中51%的哈希算力,就能發起51%攻擊。得逞後,攻擊者會刪除交易並撤銷已完成的交易。這種攻擊會讓加密貨幣生態系統變得滿目瘡痍。

礦池是否會增加51%攻擊的風險?答案是:可能會,但概率很低。

從理論來說,排名前四的礦池有可能串通一氣,劫持網絡。然而,這項操作並沒有多大意義。假設攻擊成功,比特幣的價格會因系統遭到破壞而一落千丈。最終結果就是礦池挖出的代幣貶值。

此外,礦池不一定配備挖礦設備。實體會將設備指向協調員的服務器,但服務器可自由遷移到其他礦池。對於礦工和礦池運營者而言,保持生態系統的去中心化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挖礦持續盈利,眾人才能分得一杯羹。

在某些情況下,礦池的增長規模的確令人擔憂。礦池(及參與的礦工)一般會採取措施降低哈希率。

總結

隨著第一個礦池的引入,加密貨幣挖礦市場的格局就已經徹底顛覆。希望獲得長期穩定收入的礦工成為受益者。隨著各種新機制不斷問世,每個人都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在理想情況下,比特幣挖礦的去中心化程度會不斷加深。以目前程度來看,只能稱之為「充分去中心化」。在任何情況下,沒有任何能夠長期從單一礦池中獲得絕大多數的哈希率。參與者應該會預防這種威脅,畢竟比特幣是由用戶運營的,而非礦工。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