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長做長 公私募四季度謀定而後動
進入四季度,是堅守科技板塊還是均衡配置?是獲利了結還是積極謀攻、逢低加倉?公私募正面臨投資抉擇。
上證報記者採訪多位公私募基金經理獲悉,面對不確定性,看長做長、謀定後動成為他們的共識。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倉位維持在九成高位,權益類基金發行持續回暖。與此同時,多家百億級私募也積極謀攻,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連續2個月超過1000隻。
在公私募機構看來,儘管外部擾動再現,但中國科技、創新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趨勢未變,外資重新配置和居民資產入市的趨勢也未變,後續應聚焦業績確定性與成長性均衡布局,重點關注科技、創新藥、有色等板塊的機會。
「海外消息面短期會對國內權益市場有所擾動。但從中期來看,在中國經濟基本面保持平穩、聯準會進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國權益市場的增量資金仍可期待。」金鷹基金的觀點,在公私募機構中頗具代表性。
弘毅遠方基金首席宏觀策略研究員艾熊峰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在全球貿易不確定下,市場風險偏好有所降溫。但市場斜率階段性放緩並沒有改變本來市場走強的核心驅動因素——即信心恢復、流動性寬鬆和基本面見底預期。
暢力資產董事長寶曉輝也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從核心驅動邏輯看,在無風險利率逐步下行,美元走弱預期強化及中國優勢產業快速發展並顯現全球競爭力的背景下,A股中長期向上的基礎並未動搖,結構性行情有望仍將延續。因此,儘管外部擾動短期內會導致指數反覆震盪,但最終市場一定會回到相對理性的階段。
滬上某績優基金經理對上證報記者說,在市場信心的加持下,不必過於憂慮短期的波動,這可能是逢低加倉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