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凌晨,加密貨幣市場再度迎來猛烈拋壓,比特幣一舉跌破11萬美元關鍵支撐,以太坊也跌至3900美元以下,創七週新低,Solana單日下挫7.2%。短短幾個小時內,市值蒸發超1400億美元,近25萬人爆倉,總額高達11億美元,多頭倉位成為主要犧牲品。這一幕令投資者不得不想起所謂的「九月魔咒」——即加密市場在9月往往難以逃脫下跌命運。
事實上,比特幣在2017至2022年間連續六年於9月錄得負回報,雖然在2023與2024年出現過例外,但今年的走勢似乎讓這種季節性擔憂再度浮現。本週兩次大幅下挫,疊加資金爆倉清算,使得市場信心受到嚴重衝擊。
從原因來看,首先是機構資金的持續撤離。數據顯示,美國上市的比特幣與以太坊ETF均出現數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削弱了市場的上行動能。其次,曾經炙手可熱的數字資產財庫(DAT)概念降溫,mNAV溢價逐漸消失,敘事效應不再,導致市場情緒轉冷。此外,美國宏觀數據強勁,使聯準會降息預期減弱,風險資產承壓。與此同時,兩起明星項目遭黑客攻擊的事件進一步放大了恐慌情緒。
那麼,十月及四季度能否迎來轉機?部分機構仍保持樂觀。Coinbase與灰度均指出,政策支持、機構佈局與宏觀環境有望在未來支撐市場,而比特幣與以太坊的長期價值共識依舊穩固。VanEck的研究顯示,機構持有的比特幣數量已遠超同期產出,供需矛盾強化了其稀缺性。另一方面,ETH逐漸被企業財庫採納,正從邊緣資產轉向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柱。
整體來看,當前市場的調整更像是對過熱情緒的冷卻,而非牛市終結。只要比特幣能守住關鍵支撐並恢復結構,10月仍存在反彈可能。但在宏觀環境與監管不確定性影響下,行情大概率將在震盪中尋找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