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白思佳:港股IPO新規提高制度包容性 提振市場信心

  • 2025-08-02


摩根大通白思佳:港股IPO新規提高制度包容性 提振市場信心


8月1日,港交所就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諮詢文件(簡稱「港股IPO新規」)刊發諮詢總結,並就持續公眾持股量的建議展開進一步諮詢。摩根大通香港上市及企業融資部門主管白思佳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港股IPO新規提高了制度的包容性、靈活性,也高度重視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將為港股IPO市場注入強勁動力和信心。

作為此次改革的親歷者,白思佳在與不少客戶交流時發現,港交所切實聽取了市場聲音,此次改革措施更加貼合市場訴求,有望進一步提升香港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一些國際企業也在關注此次改革舉措後,開始探討赴港上市計劃。


降門檻提高靈活性

此次改革過程中,港交所收到1253份來自各界人士對諮詢文件的非重複回應意見。「我們觀察到,這次諮詢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圍繞如何平衡機構投資者、基石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這三類核心群體的權益,主要集中在分配比例、定價機制及參與規則等關鍵環節。」白思佳表示。

其中,國際詢價者主導價格發現,基石投資者提供早期信心支撐,個人投資者則是市場參與的廣泛基礎。例如,個人投資者可能希望提高公開發售的分配比例及回撥空間,以增加中簽機會;機構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保證詢價群體的配售份額,確保定價有效性;基石投資者則可能關注鎖定期規則是否穩定,避免因機制調整影響其長期投資安排。她關注到,近期資金持續加速流入港股市場,希望參與港股IPO的內地個人投資者也在增加。

新規中各項比例的調整,正是對這些差異化意見在最大限度上做出平衡。這些調整的方向表明,市場在分配份額的靈活性、不同群體的參與度平衡等方面的呼聲較多,港交所通過規則調整回應各方訴求,爭取最大程度上提升價格發現效率、提振早期投資者信心、提高個人投資者參與度。

新規規定,發行人將首次公開招股時初步擬發售股份的至少40%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

她表示,最低分配比例由原建議的50%下調至40%,既為基石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保留了合理的分配份額,又有助於價格發現機制功能發揮,進一步深化以專業機構投資者為參與主體的詢價定價機制。此舉在保障個人投資者分配足夠比例的同時,也給企業留出了合理的決策空間。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