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深度對比:恒生銳化研發純度 vs 國證全產業鏈佈局

  • 2025-08-02

 

隨著港股醫藥板塊熱度攀升,恒生與國證兩大機構發佈的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這兩大指數雖同屬創新藥賽道,但編制邏輯與投資價值存在顯著差異:

核心定位差異

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聚焦「純創新藥研發」核心環節,嚴格篩選互聯互通下恒生綜指生物技術股,並剔除 CXO 外包服務企業。通過業務相關性評分精選前 40 隻個股,設置緩衝區機制(48 名以下剔除,32 名以上加入),確保指數集中反映創新藥研發企業的景氣度。

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覆蓋範圍更廣,納入港交所上市、互聯互通資格健全的創新藥研發生產全產業鏈企業。僅剔除日均成交額低於 1000 萬港元的個股,按總市值選取前 50 名,形成更具規模優勢的「創新藥大盤組合」。

行業與成份股銳度對比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申萬二級分類),兩大指數在行業覆蓋和權重股分佈上體現出一定的相似度:

  • 行業集中度: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行業分佈為化學製藥(46.42%)、生物製品(46.27%)、醫療服務(7.33%);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行業分佈為生物製品(48.09%)、化學製藥(44.53%)、醫療服務(7.38%)。

  • 權重企業分佈:兩大指數前三大權重股均為信達生物、藥明生物、百濟神州,且權重佔比均接近 30%;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前十大權重股重合率達 90%、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分別為 68.91%、67.35%。

財務特徵多維度對比

  1. 盈利能力:截至 2023 年底,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 19.6%、11.8%;2024 年底分別為 -7.5%、-19.3%。(Wind 加權測算)

  2. 估值比較: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 PE-TTM 分別為 28.68、32.35;PS 分別為 2.96、5.36。

  3. 風險收益特徵: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 2025 年內收益已達 60.87%,2020 年以來年化收益為 0.62%,年化夏普比為 0.16;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 2025 年內收益已達 62.78%,2020 年以來年化收益為 4.04%,年化夏普比為 0.27。

修訂規則帶來超額收益

2025 年 6 月 30 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修訂編制方案,主營業務涉及 CXO 行業(包括合同研究機構 CRO、合同生產機構 CMO/CDMO)的公司將被明確剔除。

創新藥產業鏈涵蓋「研發(含化合物合成等)- 生產(製成化學製劑)- 銷售(到達醫療機構)」全流程協作體系,而 CXO 企業作為服務方僅提供研發、生產及商業化外包服務,既不承擔新藥研發風險,也不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或分享專利授權收益。

Wind 數據顯示,經模擬測算,剔除 CXO 後,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業績顯著提升:

  • 2023 年:修訂版跑贏原指數 5.0%

  • 2024 年:超額收益擴至 7.0%

復盤來看,CXO 板塊 2024 年以來持續跑輸創新藥大盤,主因海外訂單受地緣政治擾動、下游藥企融資收縮導致研發投入放緩,以及行業競爭加劇侵蝕利潤。恒生指數通過剔除 CXO,更純粹捕捉創新藥研發企業的成長紅利。

市場環境適配策略

  • 進取型:優先選擇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把握創新藥研發企業高成長紅利,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看好生物科技突破的投資者。

  • 平衡型:國證指數覆蓋產業鏈更全面,分散單一環節風險,適合中長期佈局創新藥賽道的資金。

相關 ETF 方面,跟踪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產品僅 1 隻,為 2025 年 3 月底上市的恒生創新藥 ETF (159316),綜合費率 0.60%/年。

跟踪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 ETF 有 2 隻,2025 年上半年收益率均超 58%,平均綜合費率為 0.60%/年。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