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必然性

  • 2025-07-31


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必然性

  1. 經濟管理現代化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都推動了管理科學與實踐的變革。
    以蒸汽技術發明應用為標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從手工工場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管理科學實現了從傳統管理到科學管理的變革;以電力技術為標誌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要求更深度激發人性中的積極因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將管理從以泰勒制為基礎的古典管理推進到行為科學階段;以計算機和資訊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邁向資訊社會。衛星電視、電報傳真、光纖通信、辦公自動化等現代資訊傳播處理技術,引發了管理方法與手段的新變革,使管理指揮的有效性、決策的科學性、方式的民主性、組織的合理性及手段的先進性,都在更高層次上豐富了現代管理的內涵。

  2. 經濟管理現代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社會生產專業化與聯合化將日益精細和普遍。經濟生活的複雜化,要求具備與之相匹配的管理與組織水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兩個維度對經濟管理現代化提出客觀要求:
    一是社會生產力的重大發展,使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持續變革,導致生產要素在新的水平和範圍上重組配置,同時也不斷改變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流程和操作方式,要求具備與之適應的生產力組織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原理表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發生產關係某些方面的變革,相應要求經濟管理體制和管理組織與之適應。

  3. 經濟管理現代化是提升經濟管理效益的迫切要求
    管理是社會勞動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生產過程中與直接社會勞動構成統一整體共同運作。但管理勞動具有不同於直接社會勞動的功能:直接社會勞動旨在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以獲取經濟效益;管理勞動則通過協調組織直接社會勞動,以更高管理效率獲取更大經濟效益。二者根本目的具有統一性,而高效管理必然依賴管理現代化。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時期,雖已引進大量國外新技術新設備,卻常無法生產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或充分發揮產能,其主要原因不在生產技術掌握不足,而在管理方法落後、管理水平滯後。特別是引進和建設中的盲目重複現象——不分輕重緩急、脫離實際、忽視協作條件和可行性研究,造成大量資源浪費——正是管理水平落後的直接後果。因此,要改變我國經濟效益低下的現狀,走以提升經濟效益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就必須重視解決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將經濟管理現代化置於首要地位。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