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一個理財的概念,指投資者根據自身可承受風險的情況和投資目標,把投資分配在不同類的資產上,如股票、債券、房地產以及現金等,實現資金跨種類、跨時間、跨空間的全方位配置,從而讓自己的錢生錢。
在資產配置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各類金融產品的風險、收益以及流動性,這三者往往不可兼得,最多只能有兩個。一般來說,如果想要低風險,高流動性,那麼就很難得到高收益;可以考慮貨幣基金、銀行活期存款等。這種類型的投資比較安全,流動性也好,投資者也可隨時取出。但劣勢是收益率普遍不高。
如果追求高收益、高流動,那麼風險必然高。比如股票、權益佔比大的開放式基金等。這種產品風險往往較高,收益波動幅度大,所以投資者不能只看高收益,而無視背後的風險。如果又要高收益,又要低風險,那就只能放棄流動性了。比如部分定期類理財產品、定期開放式基金等。該類產品封閉期約1-2年甚至更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短期波動影響,相比於開放的產品風險較小,預期收益相比也比較大。所以如果某個金融產品聲稱自己「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那麼一定要小心,很可能是不靠譜的,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何合理分散投資?
小A用10萬元的資金,買了20隻股票,是分散投資嗎?在資金的層面上看,是的,然而,在資產配置的層面,顯然並沒有做到分散。所謂的分散,指的是資金在股權類,債權類,商品類或另類等大資產之間的分散。也就是說小A應該考慮10萬元的資金分別在權益類,債權類,商品類或另類資產中,各放多少是最適合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由於各類資產擁有不同的屬性,它們之間的相關性並不大,基本上不會出現同漲同跌的情況。
我們可以運用理財金字塔的原理,綜合考量自己的資金狀況,家庭情況,投資經營,風險承受能力,配置最適合自己的金字塔。最底層較寬較穩健,它是建立理財規劃的基石,可以考慮風險較小的理財產品,如儲蓄、保險、國債等等;中間這層是年期、風險、回報都在中等水平,如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優先股、各類基金等等;頂部較窄,風險較高,收益可能相對較高,也有可能血本無歸,因此投入的資金不能太多,如股票、期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