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恆瑞醫藥張連山:沒有源頭創新 中國創新藥就無法立足世界
今年9月下旬,恆瑞醫藥(600276.SH;01276.HK)將自研ADC產品瑞康曲妥珠單抗授權印度企業,再度引發市場對醫藥出海的關注。這並非個例。截至目前,恆瑞醫藥年內已完成5筆創新藥對外交易,合作方包括默克、默沙東、葛蘭素史克(GSK)等跨國藥企,潛在交易總額超百億美元。
這背後,是恆瑞醫藥長期以來在創新研發上的戰略性投入和系統性佈局。近年來,公司已建成PROTAC、肽類、ADC等成熟技術平台,初步搭建新分子模式平台,並佈局AI藥物研發等前沿領域。比如ADC平台已有10餘個新型、具有差異化的ADC分子成功獲批臨床,瑞康曲妥珠單抗便是其中的代表。目前,該藥已在國內獲批上市,有9項適應症被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
實際上,恆瑞醫藥的轉型早有脈絡。20世紀80年代末,其首個抗腫瘤藥「足葉乙甙」研製成功,開啟了從地方小藥廠走向中國醫藥龍頭的征途。2015年新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啟動後,仿製藥利潤收窄、競爭加劇,「向創新轉型」成為傳統藥企的必選項,恆瑞醫藥也隨之調整自己的姿勢和策略。
早在2000年,恆瑞醫藥就開始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時至今日,恆瑞醫藥自研管線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公司在國內獲批上市24款1類創新藥、4款2類新藥,另有10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400餘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而當創新轉型進入深水區,BD(商務拓展)成為了恆瑞醫藥實現龐大管線資產價值最大化的核心抓手之一。
恆瑞醫藥董事、執行副總裁張連山在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表示,「恆瑞始終堅持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並重,在內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國際合作。而穩步推進國際化,是恆瑞的長期發展戰略。我們並不固定在一個模式上,出海路徑會不斷變化,根據不同的產品,會形成不同的方式。」
過去十年,既是中國醫藥從仿製依賴轉向創新驅動的摸索期,也是行業格局重塑的關鍵期。在此過程中,創新成為藥企生存核心,國際化則是突破增長瓶頸的必經之路。對內夯實研發、對外拓展合作,構成本土藥企轉型的雙重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