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私挖礦?

  • 2025-07-14

 

理解比特幣激勵機制

比特幣是公平公正的激勵遊戲。在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獲得相對公平的收益是網絡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財務激勵是節點維護網絡安全的主要動力——節點誠實行事會獲得獎勵,反之則喪失獎勵。

這種情況在加密貨幣挖礦領域屢見不鮮。各方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硬件設備與電力消耗,希望通過為區塊鏈新增區塊來回收資金並轉為盈利。礦工若要實現收益最大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按規則行事。

在鏈上添加新區塊後,礦工將獲得這筆交易的所有費用,外加部分新產出的代幣。我們將這部分新代幣稱為區塊獎勵。每新增21萬個區塊(大約四年),所獲代幣將會減半。在撰寫本文時,獎勵為12.5 BTC,幾個月後將會變成6.25 BTC。

挖礦方面的財務激勵機制加劇競爭,最終提升了網絡的安全性與去中心化程度。部分人推測,這些激勵措施可能被操縱。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自私挖礦的概念。

自私挖礦如何運作?

早在2013年,研究人員Ittay Eyal和Emin Gun Sirer就通過論文《簡單多數原則似乎不夠?比特幣挖礦非常脆弱》(Majority is not Enough: Bitcoin Mining is Vulnerable)闡述了有關自私挖礦的探索和研究。與公眾的普遍觀念不同,這篇論文認為,比特幣的礦工激勵機制存在缺陷,最後會導致網絡呈現中心化。

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示例解釋自私挖礦。假設哈希率在Alice、Bob、Carol與Dan中平均分配,四人各佔25%。Alice、Bob和Carol按規則行事,但Dan試圖讓整個系統為自己牟利。

正常情況下,礦工挖出的新區塊會立即入鏈。這也是誠實參與者Alice、Bob和Carol執行的操作。然而,Dan在挖出新區塊後有所保留(並未讓有效區塊入鏈)。更幸運的是,他先於其他人連續挖出兩個區塊。

假設目前挖出了10萬個區塊,而Alice、Bob和Carol正在嘗試挖出第100,001個區塊。Dan找到了新區塊,但並未在網絡中發布。此時生成了兩條鏈,即公鏈和Dan的私鏈(後者較長)。當其他人正在挖掘第100,001個區塊時,他卻已經挖出第100,002個區塊。

因此,Dan的私鏈領先其他鏈兩個區塊。如果好運持續下去,他的私鏈總能比其他鏈多出兩個區塊。當其他人努力追趕,僅落後1個區塊時,他便公佈自己的私鏈。

目前,Dan公開的私鏈比其他人使用的鏈更長。根據所謂的最長鏈規則,我們使用的正確鏈是PoW(工作量證明 - 該指標也稱鏈內工作)積累最多的那一條。因此,如果節點檢測到積累眾多工作的鏈,則會切換至該鏈並為其貢獻算力。

此時,Alice、Bob與Carol才發現Dan的私鏈才是需要遵循的目標。他們之前在其他鏈賺取的所有獎勵都將不復存在,但Dan在該鏈挖出的區塊可以獲得獎勵。

自私挖礦是否對比特幣存在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參與者按照預期方式工作,獲得的獎勵確實會變少。另外,自私挖礦極其浪費資源。但請注意,希望實施這種行為的人比其他網絡參與者更具戰略優勢。因此,會有礦工追隨攻擊者,讓情況雪上加霜。

在他們的論文中,Eyal和Sirer強調,網絡中的各方會與自私實體合作來實現利益最大化,自私挖礦會逐步拉高礦池的哈希率,最終轉變為重大風險。倘若單一礦池搶佔了大部分算力,就有可能會發起51%攻擊。

然而,也有很多人認為這種行為不構成威脅,因為礦工會有一些意識形態考慮,而且還有獎勵機制可以維持網絡以去中心化的機制運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會讓礦工對電力與設備的投資血本無歸,盈利更是天方夜譚。

總結

如果礦工聯盟成功實施自私挖礦,確實會為參與者創造可觀的收益。最糟糕的情況是,這種激勵模式會引誘誠實的礦工參與自私挖礦,嚴重危害比特幣的去中心化。

但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各方通過這種方式聯合起來的做法毫無意義。畢竟,網絡遭到嚴重破壞會導致比特幣下跌,而這會直接削弱挖礦業的盈利能力。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