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內多家銀行調整代銷產品評級,多為向上調整
財聯社記者統計發現,年內還有農行、建行、民生、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對旗下代銷公募基金產品的風險評級進行調整。除中信銀行本次調低了兩款產品的風險評級,其餘銀行的絕大部分基金的風險評級都是向上調整。
某上市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銀行不定期調整代銷公募基金產品的風險評級屬於常規動作,但客觀上和近年來監管不斷強化銀行的「賣者盡責」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有關。
其認為,絕大部分銀行上調公募基金的風險評級,也是為了更好提示投資者謹慎決策,做到「風險自負」。另外,其還表示,銀行對產品的風險評級進行定級有調整有自身規則,但一般也會參考同業尤其是國有大行的同類產品。
應該如何看待年內偏股型混合基金的風險評級被調整至最高風險等級?養老主題基金為何也會有中高風險產品?
某券商宏觀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指出,股市本來就屬於高風險投資,在年內A股震盪走高的背景下,銀行適時「提級」也是在提示風險,更好保護投資者。至於養老主題基金的風險評級的高低,取決於其底層資產,也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要想博取高收益,投資者必然要承擔高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