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聯準會正式啟動降息並釋放年內或有兩次降息信號後,美國市場情緒一度高漲,投資者普遍押注美股牛市可期。然而,聯準會主席鮑爾在9月23日的一番講話卻為這種樂觀降溫。他直言美股估值偏高,隨即引發市場回調,三大股指連續三日下跌,牛市預期遭到重挫。
從全球資本流動角度來看,鮑爾此舉並非空穴來風。如果市場對降息的預期持續強化,美元指數下跌幾乎不可避免,資本回流美國的吸引力會減弱,反而可能拖累投資和增長。在疊加關稅政策的背景下,聯準會要找到所謂「自然利率」將更為困難。由此,引導市場不要過度預期寬鬆,或許正是鮑爾的真正意圖。
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美國脆弱的財政局面。隨著「大而美法案」等財政刺激政策的兌現,美元資產錨定效應正在逐漸減弱。如果在高債務壓力下持續降息,全球投資者大規模拋售美元資產的風險將加劇。這對任期僅剩數月的鮑爾而言,顯然是不可承受的後果。因此,他必須通過言論調節市場,避免形成「一邊倒」的寬鬆預期。
此外,聯準會也希望傳遞一個信號:即便降息是被動選擇,它仍會堅持獨立性,不會完全迎合白宮的政治訴求。尤其在通膨問題尚未真正解決的情況下,若因關稅推高物價,過去數年的緊縮努力將付諸東流。考慮到供應鏈調整對價格的傳導或在半年後集中顯現,聯準會必須保持警惕。
當前,美國債務規模已突破GDP的123%,遠超IMF的警戒線,財政可持續性備受質疑。美元走弱、黃金上漲和美債波動,都反映出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不安。對於聯準會來說,降息趨勢幾乎不可避免,但如何在「穩增長」與「控通膨」之間找到平衡,同時避免市場形成單邊預期,將是鮑爾面對的最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