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鏈上衍生品市場在過去五年始終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儘管「衍生品是 DeFi 的聖杯」已成行業共識,但性能受限、成本高企,使得 perp DEX 一直在「去中心化」與「流暢體驗」之間艱難取捨。GMX 代表的 AMM 模式解決了準入門檻問題,卻難以與中心化交易所(CEX)在流動性與速度上抗衡;dYdX 則嘗試鏈上訂單簿,卻始終無法徹底突破性能瓶頸。FTX 崩潰一度推動鏈上衍生品迎來用戶湧入,但很快因體驗不足再度陷入低谷。
Hyperliquid 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它沒有依賴現有公鏈,而是自建基於 Arbitrum Orbit 的專屬 L1 應用鏈,將訂單簿與撮合引擎完全放在鏈上運行,實現毫秒級處理速度。換言之,用戶能在鏈上享受接近 CEX 的交易體驗,而又保持自託管的安全性。從 2023 年起,Hyperliquid 不斷迭代,至今累計交易量已突破 2.7 兆美元,收入水平甚至超過部分二線 CEX,充分驗證了市場的真實需求。
更具突破意義的是 HIP-3 提案。它允許任何質押 100 萬 HYPE 的用戶自由部署合約市場,從而將交易標的擴展到股票、外匯、大宗商品甚至預測市場。這意味著 DeFi 與 TradFi 的邊界首次真正被打破,全球用戶都能在無需許可的條件下接觸傳統金融核心資產。
不過,Hyperliquid 並非無懈可擊。其跨鏈橋依賴 3/4 多簽,潛在的中心化風險不容忽視;金庫策略並非保本,高收益背後暗藏本金虧損的可能;此外,智能合約漏洞、預言機失靈以及極端行情下的清算風險,也對平台穩定性提出挑戰。更重要的是,它尚未經歷大型合規與安全事件的考驗,快速增長的光環往往會掩蓋潛在風險。
總體來看,Hyperliquid 的崛起不僅證明了鏈上衍生品的需求真實存在,也展示了架構創新的巨大價值。它或許不是最終答案,但無疑為 perp DEX 打開了新大門。未來,隨著更多項目探索與競爭,這一賽道仍有機會孕育出下一個改變 DeFi 格局的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