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8日,趙長鵬發布了一張引人注目的圖表,圖中並非比特幣或BNB,而是去中心化永續交易所ASTER的原生代幣的價格走勢。該圖表展示了ASTER的首次亮相,標誌著該平台正式進入市場。
趙長鵬的推文簡短有力:「幹得漂亮!開局順利。再接再厲!」幾小時內,ASTER的代幣價格相較發行價飆升了400%。這一強勢表現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前幣安執行長不僅在祝賀該平台的成功推出,更是在宣告與Hyperliquid的激烈競爭即將開始。
隨著Hyperliquid的HYPE代幣不斷創下新高,趙長鵬的推文如同一記精準打擊,傳遞了幣安在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市場的佈局已全面啟動。雖然趙長鵬無法直接營運幣安,但顯然他並未被市場的規則束縛住,反而在支持Hyperliquid的競爭對手ASTER,為這場市場爭霸賽加油助力。
ASTER的誕生與發展
ASTER的起源可追溯至2024年12月,由DeFi協議Astherus和APX Finance的合併而來。此次整合不僅優化了交易基礎設施,還瞄準了Hyperliquid這一行業領頭羊,誓言在永續合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ASTER是一家多鏈去中心化交易所,支持BNB鏈、以太坊、Solana和Arbitrum等網絡。通過跨鏈流動性聚合,ASTER為用戶提供了無縫的交易體驗,無需手動進行跨鏈操作。自2025年3月上線以來,ASTER已為超過200萬用戶處理了超過5140億美元的交易量。儘管其代幣發行後的總鎖倉價值曾短暫觸及20億美元的峰值,但截至2025年9月已回落至6.55億美元,顯示出市場對其長期發展的態度尚待觀察。
與那些僅提供現貨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不同,ASTER不僅提供現貨交易,還重視永續期貨市場的佈局。其首個上線的交易對就是原生代幣ASTER/USDT。
解決交易難題與清算操縱
ASTER平台的技術架構專注於解決多鏈DeFi所面臨的流動性碎片化問題。通過聚合跨鏈訂單簿深度,ASTER能夠建立統一流動性,而無需用戶手動轉移跨鏈資產。其獨特的「隱藏訂單」系統則在交易前隱匿訂單的規模與方向,有效防止了搶先交易和清算操縱等問題。
平台的保證金系統同時支持隔離與交叉抵押交易,用戶可使用流動性質押代幣(如asBNB)或穩定幣作為保證金,享受資本效率創新,實現在維持活躍持倉的同時獲取被動收益。此外,ASTER的核心生態穩定幣USDF能夠為用戶提供存款收益,並作為交易的抵押品,從而形成了一個自循環的流動性體系。
ASTER與Hyperliquid的競爭格局
ASTER與Hyperliquid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兩者的架構和市場策略上。Hyperliquid採取定制的Layer1區塊鏈,通過完全鏈上訂單簿交易,達到與中心化交易所媲美的性能,尤其在交易執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有著顯著優勢。然而,這種垂直整合的模式使其局限於單一的生態系統內,難以跨鏈擴展。
ASTER則選擇了多鏈部署,最大化覆蓋範圍,利用現有的DeFi生態資源,滿足偏好特定鏈的用戶需求。這種多鏈策略雖然在技術上更為複雜,但其能通過合作夥伴和集成協議(如Pendle和Venus)創造出更多的資本效率機會。ASTER在槓桿配置上也有顯著優勢,大多數交易對支持100倍槓桿,特定資產的槓桿可達到1001倍。而Hyperliquid的槓桿上限僅為40倍。
此外,ASTER的美股永續合約服務還覆蓋了加密貨幣之外的傳統股市交易,進一步擴展了其市場空間。
代幣經濟學與市場戰略
ASTER的代幣經濟模型注重社區激勵與長期可持續性。總供應量為80億枚,53.5%用於空投與社區獎勵,30%用於生態發展,7%用於資金庫,5%分配給團隊,4.5%用於流動性和交易所上線。社區分配比例在DeFi領域中位居前列,確保了代幣的價值能夠真正流向實際用戶,而非少數早期投資者或團隊成員。
ASTER代幣在平台內具備多重功能,包括治理權、手續費折扣、質押收益及高級功能訪問權限。同時,部分交易費用將用於回購並可能銷毀ASTER代幣,形成一定的通縮壓力。
結論:ASTER的未來
ASTER無疑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具備了多鏈流動性、強大的生態合作夥伴和創新的資本效率機制。然而,儘管其初期表現強勁,鎖倉價值的急劇下滑也暴露出其面臨的可持續性挑戰。短期內,ASTER是否能超越Hyperliquid,成為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的新領袖,仍需時間檢驗。
ASTER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其能否打破市場的慣性,吸引足夠的長期用戶,尤其是在Hyperliquid這種經過驗證的競爭對手面前。幣安的支持為ASTER提供了巨大的生態紅利,但平台能否獨立於中心化力量,依靠去中心化優勢取得市場認可,還需要看其能否繼續維持並擴展其流動性池,避免短期效應帶來的泡沫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