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定幣正迎來一次深刻的轉型,即從依附於以太坊、Tron 等公鏈的「流量打工」,邁向通過自建公鏈實現「價值捕獲」的新階段。這一趨勢的本質,是發行方對交易手續費分配和生態控制權的重新掌握。以往 USDT 在 Tron 上的巨額交易手續費全部歸屬公鏈,而 Tether、Circle 等在推出自有公鏈後,能夠通過穩定幣本身支付 Gas 費,將價值直接留在生態內部。甚至 Tether 的 Plasma 鏈已率先推出零手續費轉帳,徹底打破原有模式。
穩定幣公鏈化的另一個核心動力在於生態整合。穩定幣作為市場流動性的核心,日交易量已遠超比特幣。自建公鏈不僅意味著手續費收入,更是對支付、借貸、跨鏈等業務的整合。例如,Circle 的 Arc 鏈內置外匯引擎,專注高淨值客戶與機構市場;Tether 的 Stable 鏈則通過雙鏈架構和 gasUSDT 模式,試圖打造從發行到支付的完整閉環。這讓穩定幣發行方從單一的「代幣提供者」,升級為生態級平台。
技術與合規也是關鍵突破口。現有公鏈或費用高、或穩定性不足,難以滿足機構需求。而自建公鏈能實現針對性優化:Stripe 的 Tempo 鏈支援多穩定幣手續費與條件支付,Circle Arc 直接嵌入合規模塊,滿足 KYC/AML 要求;Tron 則借助 ISO 20022 標準與銀行系統對接,獲得 MiCA 認證。這些嘗試不僅解決性能痛點,更在監管框架中搶佔先機。
競爭格局也隨之演變。Tether 推出 Stable 鏈後,Tron 的手續費收入面臨巨額流失;Circle 則通過提升 USDC 的原生需求,削弱 USDT 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和加密原生資本正雙向滲透:德意志銀行、渣打加入 Tempo 聯盟,探索跨境支付;DeFi 協議則在穩定幣公鏈上部署策略,加速機構化進程。支付協議、跨鏈互通性與合規標準,正在成為新的博弈焦點。
總體而言,穩定幣公鏈化不僅是發行方盈利模式的升級,更意味著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價值深耕」。未來,能夠在性能、合規與生態粘性之間取得平衡的公鏈,或將成為數位經濟時代的核心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