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經濟正面臨多重風險,財政赤字擴大、債務飆升與潛在衰退交織,猶如站在一條「債務懸崖」上。當前,美國的財政困境已不再是週期性問題,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2025財年赤字預計達1.9兆美元,佔GDP的6.2%,在失業率僅4.3%的經濟擴張期仍高企,這違背了「景氣期應積累盈餘」的基本邏輯。
財政收支失衡的核心在於支出長期增長而收入停滯。聯邦支出佔GDP比例從70年前的12%升至23%以上,未來還將繼續攀升,主要由社會保障、醫保和利息支出驅動。與此同時,聯邦收入始終徘徊在GDP的15%~17%。2024年財政收入與支出的巨大缺口直接造成了超1.8兆美元的赤字。這意味著一旦經濟下行,財政壓力將急劇放大。
更棘手的是美國經濟的「金融化依賴」。資本利得稅與股市表現緊密掛鉤,2008年與2020年危機期間股市暴跌曾使稅收銳減15%以上。若未來再遇衰退,稅收下滑與支出膨脹將疊加,赤字或從2兆美元飆升至4.5兆美元,佔GDP逾15%,遠超疫情時期水平。與此同時,GDP萎縮與債務比率惡化將形成惡性循環,債務/GDP可能突破130%,市場信心隨時可能崩塌。
債務壓力下,聯準會的操作空間也明顯受限。過去依賴量化寬鬆的方式難以複製,如今通膨仍維持在3%以上,繼續擴表可能加劇利率上行。事實上,長期國債收益率不降反升已反映市場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若利率進一步升至5.5%,光利息支出就可能每年增加3000億美元。
此外,新政府在貿易和移民政策上的調整,也可能拖累經濟成長並推高通膨。加徵關稅會抬升進口價格,而移民驅逐則削弱勞動力供給,均可能加大滯脹風險。
在此背景下,美國需要多層次的應對。個人與企業應提升財務韌性,分散風險,增加抗週期資產配置。政策制定者則必須在短期刺激與長期可持續之間尋找平衡,推動財政改革,優化社會保障與稅收結構,投資綠色能源和數位基礎設施。唯有如此,美國才能避免在債務與衰退的雙重漩渦中陷得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