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RWA 真的能賺錢嗎?

  • 2025-09-10

 

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資產代幣化)作為當前加密世界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資本和創業者的目光。它被許多人視為繼DeFi、NFT、AI之後區塊鏈行業的下一個爆發點,甚至被冠以「萬億級賽道」的稱號。但站在風口之上的RWA,究竟是真實的價值機遇,還是又一場過度包裝的泡沫?它真的能夠為參與者帶來可持續的收益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理解RWA之所以興起的背景。從DeFi之夏到NFT熱潮,從Web3敘事到AI概念的爆發,加密行業始終依賴「共識」推動——而如今,共識的焦點正在轉向現實資產上鏈。隨著傳統金融巨頭如貝萊德、高盛、摩根大通等紛紛佈局,RWA不再只是加密原生圈子的小眾實驗,而逐漸成為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貨幣世界的關鍵橋樑。

所謂RWA,指的是將現實世界的實物或金融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轉化為數字代幣,從而實現資產的碎片化、高流動性和全球交易。其優勢顯著:比如可降低高價值資產的投資門檻,增強交易的透明度,縮短結算週期,並能實現7×24小時的全球市場定價。尤其在全球流動性緊縮、加密市場內需不足的背景下,RWA被視為一條可為行業引入傳統資本與用戶的重要路徑。

從全球佈局來看,海外RWA項目多聚焦於金融資產,如美國國債、貨幣市場基金、私人信貸等。根據rwa.xyz數據,目前鏈上RWA總規模已超過280億美元,私人信貸、國債和貴金屬代幣化佔據主流。貝萊德的BUIDL基金、富蘭克林鄧普頓的BENJI等產品迅速擴張規模,顯示出機構對這類資產的高信任度。

而在中國,RWA的發展路徑則更強調「產業賦能」,項目多圍繞實體經濟展開,如新能源充電樁、光伏電站、不動產、農產品及文化資產等。例如朗新集團聯合螞蟻鏈發行的充電樁資產代幣、協鑫能科的光伏項目,都是國內RWA落地實踐的典型案例。不同於海外以公鏈為主的發行方式,國內項目更多依託聯盟鏈構建合規框架,在跨境資金流動、法律結構設計上也更加複雜。

儘管RWA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其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首先,並非所有資產都適合代幣化。優質RWA資產需具備收益穩定性、法律權屬清晰、數據可驗證等特質。國債之所以成為主流,正是因其具備高度流動性和監管確定性。相反,許多所謂「RWA項目」只是將低流動性或高風險資產包裝上鏈,實際並未解決根本價值問題。

其次,RWA的發行門檻極高,尤其在合規與技術層面。以香港發行RWA為例,企業需經歷資產篩選、SPV設立、牌照申請、沙盒測試等一系列複雜流程,耗時往往超過半年,綜合成本可能高達300–600萬元。除了發行環節,後續流動性維持同樣是一大難題。目前多數RWA token雖市值龐大,但持有地址數量稀少、交易活躍度低,流動性仍高度集中於發行方和少數機構手中,離真正的「大眾化」和「高流通」還有距離。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市場中已出現不少打著RWA旗號、實際模糊合規邊界的案例。某些項目通過數字藏品或收益權憑證的方式模糊證券屬性,信息披露不足、權屬結構混亂,存在明顯的監管隱患。這類項目雖可能在短期內憑藉市場熱度獲得關注,但長期來看不僅難以持續,還可能破壞整個RWA行業的信譽。

因此,RWA是否真的能賺錢,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於擁有真正優質資產、願意長期投入並遵守合規要求的機構來說,RWA無疑是一個極具前景的方向,它能夠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升資產效率、觸達全球市場。然而,如果只是企圖借助概念炒作「無中生有」,甚至包裝低質資產進行募資,則很可能面臨市場淘汰與監管審查的雙重風險。

展望未來,RWA的發展仍需在技術基建、服務生態、市場結構和監管協作等方面持續完善。隨著專業發行平台的出現、跨境沙盒機制的試行(如香港Ensemble項目)、以及DeFi集成模式的探索,RWA的流動性和實用性有望得到提升。正如波士頓諮詢預測,到2030年代幣化資產規模可能突破16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數字,但也注定只屬於那些尊重金融本質、願意走正道、並具備長期耐心的參與者。

總而言之,RWA既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泡沫。它是一次技術、金融與監管深度融合的嘗試,其道路注定光明與曲折並存。對於真正想要參與的機構與個人而言,理解資產本質、識別合規路徑、認清市場風險,或許才是做出理性決策的第一步。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