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機構的RWA熱潮
RWA 指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現實世界中可產生穩定收入的資產(如酒店租賃、光伏發電,乃至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進行代幣化,使其能在鏈上實現交易、管理與流通。
目前,在港中資機構探索 RWA 項目已成為趨勢,這源於國內總部的戰略部署,多數機構將其視為 "命題作業或指定功課"。不少機構此前已接到總部要求,需積極探索相關商業機會。
與香港多數金融產品落地流程類似,中資機構探索 RWA 項目離不開大量律師參與,這直接帶動了香港部分律所在幣圈相關業務的增長。金杜律師事務所、君合律師事務所等頭部律所均在其列,也讓在港中資機構從業者的工作更為繁忙。
8 月 7 日,螞蟻數科等機構在港交所聯合舉辦 RWA 行業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等出席。
梁振英在致辭中指出,標準化是連接現實資產與數位金融的關鍵橋樑,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應發揮標準“錨點”作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與全球資本市場活力提升。
或許是舉辦方低估了市場熱情,當日下午 2 點半開幕時會場已座無虛席,多數參與者只能站在後方,現場聚集了大量傳統金融機構人士,這種場景在香港幣圈活動中已許久未見。
穩定幣條例的推動作用
此輪中資機構對 RWA 的熱情,與香港《穩定幣條例》的推出密切相關。該條例於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生效,是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
多位在港中資資管機構高管近期頻繁往返內地與香港,與總部及部分地方監管機構探討穩定幣推行背景下香港的商業機會。這一波探索呈現 "自上而下" 的特徵,總部希望駐港機構先行佈局 RWA,為穩定幣發行後生態發展奠定基礎。
行業的樂觀與擔憂
目前,香港可用於代幣化的合適金融標的有限,除穩健的貨幣基金外,部分機構在嘗試權益代幣化,甚至探索私募信貸產品(Private Credit)代幣化。
由於多數機構此前未接觸過幣圈產品,7 月中下旬穩定幣在港掀起熱潮後,不少機構開始緊急 "攢" 項目,甚至臨時組建團隊搭建產品,以完成 "功課"。
業內樂觀觀點認為,未來所有人都需學習上鏈產品,隨後可能有更多金融產品實現上鏈。更有看法指出,未來 5-10 年所有金融產品都將上鏈,這將解決 7x24 小時交易問題,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金融行業的發展與當下 AI 趨勢一致,都將面臨全面變革。
行業生態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香港 RWA 生態尚處於非常早期階段,融資能力、流動性等均有較大提升空間。隨著穩定幣熱潮帶動 RWA 熱度上升,不少接洽 RWA 項目的團隊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團隊甚至不明確 RWA 資產對應的法律權益。
事實上,RWA 是基於一整套法律系統建立的產品,投資者持有 RWA 資產代幣的權益、該權益對應的底層資產所有權等,都需要明確的法律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穩定幣條例》的生效正在重塑行業格局。根據條例,穩定幣發行人需滿足嚴格的儲備金要求(現金儲備占比≥80%),並接受香港金管局的持續監管。這一框架既為 RWA 交易提供了合規的支付工具,也對資產上鏈的真實性、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螞蟻數科已啟動穩定幣牌照申請,計劃將區塊鏈技術與穩定幣創新投入真實可靠的大規模應用;國泰君安國際、招銀國際等中資券商也通過升級牌照,正式進入虛擬資產交易服務領域。
未來,隨著監管框架的完善和技術基礎設施的成熟,RWA 有望從概念驗證走向規模化應用。但在此過程中,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技術效率與法律合規,將是擺在所有參與者面前的核心課題。
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所言:"RWA 的發展不應是一場競賽,而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智慧的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