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領域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轉變,頂級玩家相繼佈局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設施。繼 Coinbase 憑藉 Base 鏈將用戶資源整合為生態優勢後,Robinhood 和 eToro 也先後公佈了自建鏈計劃。在這一趨勢下,自建底層公鏈已從可選項升級為“戰略必需品”。
如今,全球支付領域的競爭態勢正出現關鍵性進展。支付巨頭 Stripe 與穩定幣 USDC 發行商 Circle 相繼披露了自主開發 L1 公鏈的計劃——分別為 Tempo 和 Arc。這一動向反映出一個明確的戰略轉變:它們不再僅依賴於第三方區塊鏈基礎設施,而是著手自主建設從底層協議到結算層的完整技術體系。憑藉其在企業支付市場的深厚積累,雙方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推動加密結算賽道的專業化與競爭強度。
作為處理全球數萬億美元交易的金融科技巨頭,Stripe 的加密野心深植於其基因,但探索之路卻充滿曲折。2014年,Stripe 曾是首批支持比特幣支付的主流公司,卻因網絡效率問題於2018年黯然退出。屢次“上車”又“下車”的經歷讓其深刻意識到:若要真正將加密技術融入其極致的支付體驗並實現完全控制,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底層基礎設施。
於是,Stripe 開啟了一場“沉默的進軍”。通過戰略性收購加密錢包開發商 Privy 和穩定幣基礎設施公司 Bridge,它悄然集齊了“錢包 + 穩定幣技術”的核心拼圖。2025 年 8 月,根據一則已刪除的招聘啟事披露,支付服務巨頭 Stripe 與加密風投公司 Paradigm 正合作開發名為“Tempo”的高性能 L1 區塊鏈項目。
Tempo 的定位是一個專為企業支付場景設計的獨立 L1 區塊鏈,其目標用戶並非個人加密貨幣投資者,而是面向大型跨國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及其資金管理團隊。從其招聘信息中提出的“面向財富500強受眾的營銷經驗”以及“為 CFO 解決實際問題”等要求可以看出,Tempo 明確聚焦於服務企業級用戶,旨在構建適應全球企業資金流轉需求的結算網絡。
Tempo 的核心目標是為全球企業支付提供一套優於現有 SWIFT 體系的替代方案。SWIFT 作為銀行間消息網絡,依賴多級代理行進行中轉,其模式長期導致跨境支付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透明度不足。Tempo 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致力於實現近乎實時、成本顯著降低且全程可追蹤的跨境支付處理。
在技術實現上,Tempo 以高性能為核心設計目標,具體體現為極高的交易吞吐量(TPS)和亞秒級交易最終確認時間(TTF),以此保障交易一旦上鏈即不可逆轉,為企業財務操作提供具備確定性和高可靠性的結算功能。
Stripe 的整體戰略是構建一套完整的加密支付基礎設施,以更高效地支撐全球支付業務。該架構覆蓋底層 Tempo 區塊鏈、中間件的穩定幣與錢包技術,以及頂層的支付 API 和用戶界面,旨在為企業客戶提供無縫銜接、高效率且完全可控的端到端支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