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指數,不漲個股"的行情下,量化指增和中性策略上週雙雙承壓。
三方渠道數據顯示,頭部百億量化私募中證500、1000指增普遍跑輸指數;中性策略更是遭遇超額衰減、對沖成本抬升雙重打擊,龍旗等週內跌幅超過2%,創下年內最大週跌幅。
指增層面,中證500上一個交易週(8.11-8.15)上漲3.88%,中證1000同期上漲4.09%,而諸多頭部管理人對應的指數增強基金都是跑輸指數的,包括寬德、九坤、孝庸、天演等。例如,幻方中證500單週漲幅2.4%附近,幻方中證1000單週漲幅2.5%附近,都大幅跑輸指數本身。
指增還有指數本身大漲兜底,只是超額為負,而追求絕對收益的中性策略上週則普遍淨值下跌。
壘昂、龍旗、陸生生等多家管理人的中性策略私募週內跌幅超過2%,創下年內最大週跌幅,超過了4月7日當周的關稅黑天鵝造成的跌幅,中性策略再次上演大盤漲淨值跌的"牛災"走勢。
對於本輪量化策略集體出現負超額,量化私募陸生生相關人士解釋,有兩點原因:
1) 超額環境偏弱。上週,市場整體指數漲幅可觀,但微觀層面的風格切換對該公司這類中頻策略並不友好。具體來看,短週期、量價驅動的信號在行情中佔據主導,更有利於高頻管理人,而對於依賴趨勢延續、持有週期更長的中頻和中低頻模型來說,環境則偏弱。
2) 風格因子不利。上週指數漲幅不少,但市場中位數的漲幅只有0.53%,也就是說,指數的漲幅都是少數權重股拉起來的,說明資金集中在特定市值、非線形市值相關板塊,量化組合所暴露的主要風格因子方向與市場偏好出現錯位,對組合表現造成階段性拖累。
而量化中性策略則是遭遇了雙重暴擊,除了多頭超額衰減,對沖成本因基差收斂還變高了,一升一降中,管理人普遍負超額。
壘昂投資解釋,基差的變化也對產品收益產生了不利影響。上週,該公司的中性產品對沖使用的目標主力合約(IM2509)基差貼水,在一週內收斂了1%以上,直接導致產品淨值額外回撤了1%。
據業內反饋,本次中性策略各家表現不一,差異主要在多頭選股端。基差成本端也有差異,同一交割日下,IM(中證1000股指期貨)的收斂幅度大於IF(滬深300股指期貨)、IC(中證500股指期貨),若在IM的空頭敞口較大,中性策略淨值回撤或更大。
不過,多家管理人表示,本次基差快速收斂,也為後續的對沖下降了成本,現在或是介入中性較好的時點。
壘昂投資稱,以該公司中性做空的IM2509為例,交割日為2025.09.19,經過本次收斂後,未來五週內,基差成本為0.4%,而此前每月基差成本普遍在1.2%-1.5%,基差成本的大幅下降,意味著產品淨值的修復難度顯著降低。當前,遠期合約(IM2510/IM2512)基差貼水也大幅度下降,只要下次換月時不出現重大行情波動(9月19號前這五週內),整體基差環境將非常有利於中性策略的修復。
中性策略,就是一手量化選股,選出超額的一籃子股票做多頭,一手做空股指期貨作為空頭,同時構建多頭、空頭組合,對沖市場系統性風險。原則上來說,多頭、空頭互相抵消,中性就能實現絕對收益。
不過,現實並不像原則上那樣順利,尤其是2024年經歷了兩輪極端行情,打破了中性策略"類固收"的濾鏡。一是2024年2月小微盤踩踏,二是924行情後遭遇"牛災",中性策略普遍回撤10%附近,業內開始重新反思中性策略的定位。
"我們一直盡可能避免將中性策略定義為'低波動'產品,市場中性產品的本質是,通過支付一定的基差成本來對沖股市的系統性風險,從而獲得更加純粹的Alpha收益,所以,基差端的波動也會對產品淨值造成一定影響。"世紀前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性策略並不等於低波動。
對此,越來越多管理人將中性與更低波的產品打包成新的資產方案。世紀前沿介紹,近年公司開創了靈活對沖策略,該策略線以市場中性為基礎,將紅利優選策略作為基差管理手段之一。其核心在於根據市場關鍵指標(主要是股指期貨基差水平),適時調整市場中性和紅利策略的配置比例,力求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捕捉不同市場環境下的收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