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華爾街金融巨頭美國銀行(BofA)的美國股票市場策略與量化投資策略主管薩維塔·蘇布拉馬尼亞(Savita Subramanian)所領導的策略師團隊近日表示,美國銀行所彙編的「美國Regime指標」在7月錄得一年多來最大規模的跳升幅度,這也意味著該指標發出了美國商業週期基本面從「低迷下行期」(downturn)向「復甦」(recovery)轉變的重大潛在信號。
在美銀策略團隊看來,在以往的商業週期復甦階段,所謂的「not-so-Nifty 450」(標普500中除去那50隻超級大盤股以外的其餘450隻,也被稱作「不那麼漂亮的450」)的市盈率(P/E)擴張幅度約為「Nifty 50」(即漂亮50指數)的足足兩倍。
根據美國銀行的自建指數劃分,「Nifty 50」——即標普500指數中按市值排名前50隻股票所構成(BofA自定義分組),每月再平衡;有市值加權版與等權重版兩個口徑。「Not-so-Nifty 450」——即標普500指數中其餘的450隻(即市值排名之後的450隻)股票構成,同樣每月再平衡,也提供市值加權與等權兩個口徑。
「不那麼漂亮的450」即將全面擊敗「漂亮50」?
這款旨在衡量美國商業週期當前階段的美國銀行專有工具——即「美國Regime指標」,全面展現出的顯著動能轉變,引起了市場全球市場策略師的重點關注。美銀策略師蘇布拉馬尼亞領導的團隊表示:「8月份的持續改善跡象,則將是週期從低迷轉向復甦的早期確認信號。」
此外,美國銀行策略師們強調,在新regime狀態下實現連續兩個月後,這一轉變將變得更加「官方」。歷史數據顯示,在此前的美國商業復甦期,「漂亮 50」(Nifty 50)每年跑輸對照組約3.3個百分點,而且只有36%的復甦期它們能跑贏。即相對其餘450隻股票(「不那麼漂亮的450」),最大盤的頂級50隻股票(即「漂亮50」)在美國商業復甦期平均落後它們3.3個百分點/年。
美國銀行的追溯數據還顯示,追溯以往的復甦期中,衡量「不那麼漂亮的450」(not-so-Nifty 450)的指數整體市盈率擴張是「漂亮 50」指數整體市盈率的足足兩倍。
美國銀行策略師團隊表示,在「美國Regime指標」的「復甦」框架下,資金更傾向於從最擁擠的七大科技巨頭之中外溢,推動標普500指數中的「其餘450隻」出現強勁得多的估值修復與相對收益復甦;歷史數據顯示所謂的「Nifty 50」(漂亮50)在這段週期裡平均每年落後約3.3個百分點,且僅有36%復甦期能跑贏它們。
美國銀行的市值分析顯示,自2015年3月至今,按市值加權的標普500指數(SP500)大幅跑贏其等權重版本(RSP),前者漲幅為161%,後者約為 81%。同時,「漂亮 50」在等權口徑上跑贏標普500指數最小規模的50隻股票403%。
儘管史無前例AI熱潮推動之下,隨著輝達、微軟以及谷歌等佔據標普500指數高額權重且持續受益於AI熱潮的大盤股持續暴漲,美股大盤股基準與小盤股基準指數之間的漲勢差距創下三十多年來的最大規模,或許暗示大盤股的領先地位可能延續。
佔據標普500指數以及納斯達克100指數高額權重(大約35%)的所謂「美股七大科技巨頭」,即「Magnificent Seven」,它們包括:蘋果、微軟、谷歌、特斯拉、輝達、亞馬遜以及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它們乃標普500指數屢創新高的核心推動力。
可追溯至30年前的長期統計數據顯示,衡量小盤科技股走勢的統計指標正以史上最大幅度落後於衡量大型科技巨頭漲勢的統計指標。今年以來,美股科技巨頭微軟以及輝達分別上漲24%和36%,這兩家巨頭市值均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輝達位列全球市值排行榜榜首,微軟則緊隨其後,最終帶動美股市場的大盤科技指數上漲16%,而小盤科技指數則自2025年迄今下跌1%。
放眼整個美股,七大科技巨頭自2023年以來乃領漲整個美股市場的最強勁引擎,它們憑藉自身強大市場優勢佈局AI帶來的無比強勁營收、堅如磐石的基本面、多年以來持續強勁的自由現金流儲備以及不斷擴張的股票回購規模,吸引全球範圍的資金蜂擁而至,然而七巨頭處於歷史高位的估值卻令華爾街愈發謹慎——七大科技巨頭中有六家預期市盈率高於25x這一標普500指數估值,而美股大盤基準——標普500指數的估值同樣處於歷史高位附近。
但是,無論是基於歷史數據還是市場交易邏輯,美國銀行的策略師們認為這一趨勢或許接近尾聲。美銀策略師蘇布拉馬尼亞領導的團隊表示:「如果聯準會的下一步行動是降息,而且我們的Regime指標正在轉向『復甦』,我們認為這波大盤股的超級牛市行情可能更接近尾聲了。」「這一潛在的重大轉變對重倉大盤科技股(IYW)的投資者們意味著重大影響。」
當聯準會降息週期開啟,「不那麼漂亮的450」以及中小盤的崛起時刻到來?
研究顯示,美國銀行的「Regime指標」的改善具有廣泛性,7月份其8項原始輸入中的6項出現正向的積極變化。加強的因素包括每股收益(EPS)向上修正比率、通脹、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測、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US10Y)、產能利用率以及高收益債券利差。不過蘇布拉馬尼亞等策略師在報告中指出,領先經濟指標和ISM採購經理指數同期走弱。
自2022年2月以來,該指標在不同商業週期階段之間反覆搖擺,背景主要是宏觀信號的劇烈波動。據美國銀行策略師稱,近年來的巨大波動源自「庫存與需求的反覆鞭甩效應——先是新冠疫情(COVID)帶來的經濟與供應鏈負面影響,而今年則是市場對於川普關稅進展的搶跑」。
儘管歷史上存在一些不一致因素,但當前多項輸入項的強勁逆轉表現表明,此次商業週期復甦信號較此前的「假啟動」週期信號更具持續力,儘管策略師們仍然對宣布明確趨勢保持謹慎立場。
美銀策略師們表示,隨著市場對於估值處於歷史最高位的美股七大科技巨頭(即Magnificent Seven)投資立場愈發謹慎,疊加近期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軟著陸」漸行漸近,以及利率期貨市場交易員們押注今年9月起聯準會可能降息兩次進而重啟降息週期,當前中小盤股(尤其是微盤股)正迎來結構性機會,但需聚焦高質量因子和和低風險因子對沖經濟下行風險,需避免中小盤股中的高槓桿消費股以及未實現盈虧平衡的高風險科技股。
如果聯準會降息週期正式開啟且美國經濟韌性十足實現「軟著陸」,美股的漲勢則非常有望繼續輪動到七大科技巨頭之外的那些自2022年以來股價長期跑輸於七巨頭的「不那麼漂亮450」以及中小盤股票,這些股票標的從投資理論上來說對於聯準會利率預期可謂極度敏感,哪怕小幅降息也有望提高它們遭重創的股價與估值,尤其是對於有著業績支撐的高質量中小盤股票而言。在聯準會降息大背景下意味著這些公司長期以來的債務端壓力降大幅降低,從而有望提高利潤率與股票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