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證化正在成為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環節。機構將現實世界資產轉換成公鏈上的通證,可以提高價值傳輸系統的效率、透明性和可及性。
在美國各地,金融機構、基礎設施提供方以及決策者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將通證資產融入更宏觀的市場體系中。通證化的底層技術也被用於支持穩定幣、通證化國債、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而下一步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管環境,以推進這一轉型。
美國在通證化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
挑戰一:通證資產如何分類?
通證化最大的監管不確定性就是在法律上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美國法律目前對於數字資產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分類標準。因此,通證資產往往根據具體情況來分類,缺乏統一標準。比如,由法幣抵押的穩定幣可能被分類為支付工具、價值儲存產品、證券、基金或銀行存款。具體如何劃分要取決於穩定幣的結構是什麼以及評估者是誰。許多發行方為了避免被分類為證券,會故意不支付利息或不實現收益功能。
通證化的國債產品也面臨類似挑戰。雖然美國國債不需要在美國證監會註冊,但如果要把它們打包成通證產品,就可能會觸發《投資公司法》。在其他情況下,收益或拆分可能會促使監管者將通證視為證券。由於缺乏清晰的定義,許多公司不得不聽取法務團隊的意見並做出保守的產品設計決策,以規避監管風險。另外,由於最底層的分類問題沒有解決,導致決策者無法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定。美國監管者只有對通證資產執行統一的分類標準並在法律層面定義這些標準,市場才能脫離灰色地帶真正地合法運行。
挑戰二:應該建立哪些互操作性標準?
通證化的核心理念是數字資產應該跨越各個區塊鏈、平台和金融機構自由流動,並且要像互聯網上的數據一樣輕鬆、可靠地流動。理論上來說,這個願景已經實現了。像Chainlink CCIP這樣的互操作性協議可以讓通證資產跨不同區塊鏈和系統傳輸。
儘管基礎設施在不斷發展,但政策響應卻相對滯後。目前美國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框架來解釋通證資產在跨系統傳輸時應遵守哪些合規義務。而一旦資產離開原生環境,圍繞託管、交易限制、投資者保護和合規義務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就揮之不去。
比如,當通證化基金從一條鏈傳輸到另一條鏈時,有時候不確定接收資產的區塊鏈環境是否必須達到相同的持牌或監管標準。機構如果不清楚監管規定到底是什麼,就不敢輕易將資產跨鏈。這種不確定性降低了市場信心,分化了流動性,並限制了通證市場被廣泛採用。
挑戰三:到底是什麼限制了主流用戶進入市場?
人們常說通證化可以降低准入壁壘,讓金融產品更值得信任,因此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金融市場。然而如今,大多數美國客戶都很難在現有平台上接觸到通證資產。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受監管的通證化產品通常只允許私下發行,或只能面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且市場監管規則混亂複雜,比如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匯款規定,經紀交易商需要註冊,或者需要為特定類型的信託業務或金融活動設計專用信託牌照,這一切都讓大多數面向零售客戶的平台很難大規模推出通證化產品。
這會導致市場分化,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個人可以優先進入通證化市場,而零售客戶卻被冷落在一旁。如果沒有針對零售客戶的清晰監管規定,許多平台都只會在小範圍或離岸展開業務。
另外,大眾認知也存在差距。許多客戶都不知道通證資產是什麼,這些資產和傳統產品有什麼區別,以及儲備金證明、自動化合規或全天候流動性等功能將為他們帶來哪些價值。由於市場缺乏監管基礎和可行的用例,大眾對於通證資產的認知和信任一直都難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