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真實案例,你有沒有發覺自己也中槍了?

  • 2025-08-18


看看這些真實案例,你有沒有發覺自己也中槍了?


  很多人要問了,那運營商為什麼不能直接了當告訴大家這是分期貸款呢?除了營業廳一線銷售業績壓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防止用戶賣手機套現。其實早些年所謂的「蘋果合約機」、預存話費送手機也是差不多的活動,但很多人拿到手機轉手就賣、套餐次月就停的情況很普遍。運營商推廣分期消費是為了避免套現行為,確保用戶3年甚至更長的使用週期。正因為存在這麼多彎彎繞繞的門道,營業廳工作人員和消費者的溝通成本太高了,所以還不如「少說為妙」,反正按時交話費就行了,還免費得一個手機,聽起來是不是挺不錯的。

  這讓原本是一個雙贏的事情,似乎走向了雙輸的局面。不過如果要真正解決問題,實際操作上難度不小,我們拆解一下這類業務,運營商只是業務發生的場景,背後資金流轉靠的是放貸的金融機構。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分別是由不同的部門來監管,金融監督部門負責監管金融機構,但他無法直接約束運營商。在營業廳裡,怎麼銷售怎麼簽合同就成了一個難規範、難追責的「灰色場景」。

  我們為此諮詢了很多金融從業者,他們給出了一些專業的看法和建議。首先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約束營業廳的推銷,而在於約束規範金融機構與運營商的合作行為,加大合作機構的處罰管理力度。對類金融機構和持牌金融機構,進行分類治理。

  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兩個概念,持牌金融機構就是受強監管、業務規範、公信力高的機構,比如銀行、證券公司;而類金融機構業務更靈活、監管較鬆、風險相對較高,比如貸款、融資租賃公司、P2P網貸平台。

  所以運營商合作的這些貸款公司大多數還是屬於「類金融機構」。去年5月出台的「退金令」,要求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類金融機構。舉個例子,中國電信去年7月就退出了一部分金融業務,旗下的天翼電子商務掛牌出售了旗下三家借貸融資保險公司的股權。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