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終局還是龐氏騙局?

  • 2025-08-12

 

2020年底,美國議員起草穩定幣相關法案(STABLE Act),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取得銀行牌照。之後,美國總統金融市場工作組又發布有關穩定幣監管的新聲明,文件稱穩定幣須滿足適當的反洗錢和監管要求,持幣者應接受用戶身份驗證(KYC)。伴隨加密貨幣市場如滾雪球般火熱的行情,作為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穩定幣近來的總市值已超過210億美元。另一方面,算法穩定幣(如ESD和BAC)的推出,其天然吸引眼球的大量博弈、投機、套利等行為,進一步將加密世界的貨幣實驗推向新的高峰。

可以預見的是,算法穩定幣及算法類合成資產在未來將有極大發展。一方面是監管原因,監管是單向發展的:傳統金融世界與區塊鏈金融世界的融合與衝擊,勢必讓中心化穩定幣受到越來越多限制,從而將加密經濟推向去中心化穩定幣。另一方面,穩定幣跨境支付業務也會持續增長。使用穩定幣或任何加密資產進行跨境支付,比傳統方法更簡單、更便宜。在這方面,加密資產比傳統法幣支付方式更有效率。這將是未來穩定幣採用率不斷提升的驅動因素。

算法穩定幣具有的去中心化與抗審查性,使得其長期來看幾乎必定成為主流選擇。但其整體目前面臨一個較大問題:想通過算法完全抵消中心化機構所帶來的價格控制,但自身又沒有足夠的市場認可度以保持價格穩定性,只能通過提供套利空間的模式冷啟動。市場的反身性導致大部分用戶進入是為了獲取早期「暴富螺旋」的超額收益,而非真正使用如AMPL、ESD、BAC等算法穩定幣作為支付工具或價值儲藏工具。因此有人認為,算法穩定幣只是打著「穩定幣」概念,內核實為FOMO(錯失恐懼症)與龐氏騙局的資金盤模式。

總而言之,穩定幣的宿命一定不是投機,投機只是早期實現算法穩定幣穩定的必經路徑,但不是目的。長期來說,其收益率將會降到合理水平,並保持均衡狀態。這究竟是一場全新的社會性實驗,還是純粹的擊鼓傳花式龐氏騙局?畢竟,算法穩定幣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東西,根據林迪效應(註:對於會自行消亡的東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時日的期望值就會減少;而對於不會自行消亡的東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時日的期望值會增加),現在對算法穩定幣定性還為時過早,讓我們拭目以待其最終走向何方。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