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國第一隻指數基金誕生,經過20年的發展,指數基金逐漸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截至2022年9月30日,市場上已有超過1400隻指數基金,規模超2萬億元(A、C類份額合併計算,統計包括ETF聯接基金)。
指數基金選取特定的指數作為跟蹤對象,追求獲得與指數相近的收益水平。所以如果想要了解指數基金、利用指數基金進行投資,首先要看懂它所跟蹤的指數。
如何看懂一隻指數呢?可以從指數的基本特徵、收益風險特徵和估值水平三方面入手。
指數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市值特徵、行業特徵以及主要成份股特徵,這些特徵有助於大家初步了解一個指數、分析不同指數間的區別。
市值特徵包括指數的總市值、市值覆蓋度,以及成份股的市值分佈,它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指數的代表性和市值風格。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截至2022年11月17日,滬深300指數的總市值約39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近50%,可以較好地反映A股市場股價的整體變化。從市值分佈來看,300隻成份股中有231隻市值超過500億元,平均超過1200億元,呈現出大盤風格。
指數的行業特徵主要是看成份股的行業分佈,對主要成份股特徵的分析則是看可以明顯牽動指數走勢的權重成份股具體是哪些、各自權重多少及其合計權重,這些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指數、區分不同指數間的區別。
以恒生指數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為例,這兩隻都是港股市場的代表性指數,二者在市值分佈上區別並不大。但從行業分佈來看,截至2022年10月17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中信息技術、可選消費、電信服務、醫療保健等「新經濟」行業佔比明顯高於恒生指數;從前十大成份股來看,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包括騰訊、建設銀行、美團、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而恒生指數包括了友邦保險、匯豐控股、騰訊、阿里巴巴、香港交易所等,二者有著明顯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