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作為香港股票市場中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股票價格指數之一,於1969年11月24日發佈。該指數重點關注全行業的包容性和企業在其所屬行業中的代表性,旨在充分展示香港股票市場的全貌。
恆生指數對港股代表性強
許多投資者會將恆生指數和恆生中國企業指數進行對比,儘管它們都是典型的港股寬基指數,但其實在選股範圍上有著顯著差異。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包含的是最大及成交最活躍的在港上市中國內地企業股票,恆生指數包括市值最大及成交最活躍的在港上市股票,是反映港股整體表現的重要指標。
恆生指數的大市值風格顯著,總市值2000億港元以上的成份股有31隻,累計權重達81.2%。雖然恆生指數的成份股數量只佔港股全部上市股票數量的3.2%,但其總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分別佔據了61.5%和72.1%的權重;在營收、歸母淨利潤等財務指標上同樣也有較好的代表性。
恆生指數行業分佈及權重股的歷史變化
對比恆生指數與港股全市場整體的行業分佈可以發現,兩者的權重、排序較為接近,但恆生指數在金融、信息技術行業的權重更高。
回顧歷史,恆生指數行業分佈及權重股的變化,如同港股市場演進的歷史鏡像,較好反映了港股在不同歷史階段下的整體走勢。自2015年至2020年,反映「新經濟」發展的信息技術、消費等板塊在恆生指數中的佔比穩步上升,而金融、地產板塊在2018年之前權重超過50%,目前已下降至36%。
對恆生指數權重股的歷史變化軌跡進行分析,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個兼容的趨勢:它不僅包括了長期穩定的行業龍頭,還能接納每個階段的核心資產,這些資產往往代表了當時的經濟新動向。
從2016年開始,恆生指數的構成不斷調整,繼續保持大型國企和金融機構重要地位的同時,隨著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回歸香港市場以及香港本地不斷湧現的IPO,消費和互聯網領域的重量級公司(如阿里巴巴、小米、美團)被納入恆生指數,這些「新經濟」公司的市值可與傳統大型國企相媲美。
這種權重的演變,反映恆生指數在保持歷史強勢行業連續性的同時,不斷適應新經濟發展潮流,折射了港股市場的開放性、多元化及其對全球化趨勢的響應。
憑藉優質的底層資產,恆生指數自2003年初至2023年底,共有13年獲得了正收益。由於恆生指數走勢與美聯儲貨幣政策高度相關,在美聯儲邊際收緊貨幣政策期間,港股多數時間表現不佳;而未來一段時間,隨著海外流動性邊際走向寬鬆,恆生指數取得正收益的概率有望相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