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三隻寬基指數按照平均市值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指數、中證港股通中國100指數。
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和恒生指數都是港股市場大盤股的代表性指數。具體來看,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成分股平均市值超5500億港元,恒生指數的成分股平均市值超3600億港元,兩隻指數在市值分佈結構上較為接近。
相比之下,中證港股通中國100指數的成分股平均市值不到3000億港元,大市值成分股的含量要少於前兩隻指數,而小市值成分股的含量要更多一些。例如,10000億港元以上的成分股權重不到40%;而1000億港元以下的成分股權重近20%,是恒生指數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2倍多。
前兩大權重行業:資訊科技+金融
從目前的行業分佈情況來看,這三隻指數均完整覆蓋全部的恒生一級行業,金融、資訊科技、非必需性消費均為指數的三大權重行業,但在具體權重上有所區別。
恒生指數的第一大權重行業為金融,佔比超30%;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和中證港股通中國100指數的第一大權重行業均為資訊科技,佔比分別為38%、27%;非必需性消費行業在三隻指數中的佔比基本相當。
除前三大權重行業外,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和中證港股通中國100指數中能源、電訊行業佔比更高,而恒生指數在地產建築、公用事業上佔比更高。
行業分佈「考古」:新經濟板塊佔比提升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可以發現,這三隻寬基指數行業結構的變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結構變化。
以恒生指數為例,科技、消費等「新經濟」相關板塊的佔比近年有所提升,而金融、地產等板塊的佔比則逐漸下降。
例如,資訊科技業從2016年約10%上升至目前近30%,非必需性消費從3%上升至10%;金融行業在2020年以前的佔比均超四成,目前這一比例已下降至30%左右,地產建築行業也從佔比超10%下降至不到5%。
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和中證港股通中國100指數的行業分佈也有類似的變化趨勢。例如,2018年起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新增資訊科技業,目前該行業佔比已逐步提升至近40%,金融業佔比曾高達70%,目前已大幅下降至25%左右;中證港股通中國100指數的資訊科技業佔比從2017年的約11%提高到目前的27%,金融業佔比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