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拐點是什麼意思?

  • 2025-07-17

劉易斯拐點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是由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提出的一個重要經濟理論,描述了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的過程,以及這種轉移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變化。

劉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是現代工業部門相對傳統農業部門的擴張過程,這一擴張過程將一直持續到把沉積在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乾淨,直至出現一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時為止。此時,二元經濟完全消解,經濟進入一元經濟狀態。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 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此時勞動力過剩,是人求工作,不漲工資也會有源源不絕的勞動力;

  2. 勞動力短缺階段: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餘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完畢,是工作求人,不漲工資就找不到合適的員工。

劉易斯第一與第二拐點

劉易斯基於二元經濟結構,提出了兩個轉折點:

  • 劉易斯第一拐點
    當二元經濟發展由第一階段轉變到第二階段,即勞動力由無限供給變為短缺,相應的勞動力供給曲線開始向上傾斜,工資水平開始不斷提高,即「第一拐點」開始到來;一般我們常說的「劉易斯拐點」,往往就是指第一拐點。

  • 劉易斯第二拐點
    隨著工業化進程進一步發展,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基本被吸收完畢,工業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開始超過供給,勞動力價格上漲,導致工資水平顯著上升。這就到了「第二拐點」。


中國的劉易斯拐點

結合「人口紅利」的概念,從前面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得出:

  • 劉易斯第一拐點,是人口紅利開始衰減;

  • 劉易斯第二拐點,是人口紅利完全關閉。

那中國的劉易斯第一拐點和第二拐點,分別是什麼時候呢?

關於第一拐點,並沒有統一定論。有一種看法認為,劉易斯第一拐點出現在2004年左右,原因是從2004年開始,沿海地區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出現「民工荒」現象,而且農民工工資出現了較大幅度上升。但也有不同聲音指出,2004年是由於農業稅的減免政策,減少了進城打工的數量。

同樣,也有人認為2009年左右是劉易斯第一拐點,當時沿海地區及內地同時出現了嚴重的缺工現象,但後來金融危機影響,出口需求萎縮,大量農民工返鄉。

關於第二拐點,普遍認為還需要時間,因為人口紅利即使在衰減,但只有當城鄉勞動力在就業機會、工資待遇、勞動條件、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基本均等化,才算是第二拐點的標誌。目前看,還有很大差距

Go Back Top